河南安陽馬氏莊園(2)
晨濰
主要人物
“百官楷?!薄R丕瑤
:(1831~1895)清代廣東巡撫。字玉山。安陽縣蔣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進士。歷任山西平陸縣、永濟縣知縣,解 州(今山西運城)、遼州(今山西左權(quán)縣)知州,太原府知府,山西按察使、署山西布政使。光緒十三年(1887)任貴州按察使,同年八月,任廣西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授廣西巡撫。創(chuàng)建官書局,惠及讀書人而廣施教化。倡辦蠶桑,開設(shè)機坊。二十年(1894)十月授廣東巡撫。時值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際,積極修復(fù)海防設(shè)施,選拔任用有才能的得力將領(lǐng),興辦團練,加強武器裝備。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初八戌時病逝于任上。終年65歲,兩廣總督譚鐘麟奏報朝廷,誥授“光祿大夫”、“威武將軍”。
馬丕瑤一生克己守禮,勤政愛民,政績卓著,多次受到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恩賜。
光緒十六年(1890年)正月二十六日,光緒皇帝御賜“福”字。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初二,光緒皇帝賞給馬丕瑤頭品頂戴。
光緒十七年(1891年)正月二十七日,光緒皇帝御賜“?!弊?。
光緒二十年(1894年)九月二十六日,慈禧太后賞給馬丕瑤御筆“?!?、“壽”字各一方,如意一柄,蟒袍一件,尺頭二匹。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初二日,光緒皇帝御賜馬丕瑤“?!弊忠环?。
馬吉森
(1857-1912)字子明,馬丕瑤長子,明敏通書史,曾任翰林院侍詔、直隸候補道等。馬吉森一生創(chuàng)辦了不少廠礦企業(yè),最為著名的是安陽六河溝煤礦、安陽廣益紗廠(今安陽豫北棉紡織廠前身)。
六河溝煤礦開辦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后經(jīng)清政府批準成立了六河溝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經(jīng)過六年開發(fā),生意興隆。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清政府決定加大六河溝煤礦開發(fā)力度,采取競標(biāo)出資開發(fā)六河溝新煤礦。其妹馬青霞大力資助,以180萬兩白銀中標(biāo),奪得六河溝新煤礦開發(fā)權(quán),擊敗了由英商查爾暗中支持的安陽商人周益等,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洋人的威風(fēng),其愛國壯舉,為后人所頌揚。
安陽廣益紗廠創(chuàng)辦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興盛時擁有紗錠2.1萬枚,工人1300余人,是當(dāng)時河南最大,也是最早的紡織企業(yè),至今還發(fā)揮著巨大的效益。
馬吉樟
(1859-1931)字積生,號子誠,晚年號堅壯翁,是馬丕瑤次子。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光緒九年(1883年)進 士,選為庶吉士。曾任清末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會典館總校、侍講、侍讀、日講起居注官、河北按察使等職。辛亥革命后,任湖北提法使、袁世凱總統(tǒng)府內(nèi)史、北洋政府總統(tǒng)府秘書等職。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徹底停止了科舉制度,全國各省紛紛興辦新式學(xué)堂。馬吉樟與其妹馬青霞聯(lián)合河南籍顯官袁世凱、張邵予等在北京籌辦“豫學(xué)堂”,馬吉樟任學(xué)堂監(jiān)督(校長)。
1907年1月由日本留學(xué)回國,授任湖北按察使。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馬吉樟被袁世凱任命為總統(tǒng)府內(nèi)史。
1917年去職后寓居北京,精心研釋金石、潛心著述,有《益堅壯齋稿》遺世。
1931年病故,終年73歲。
馬青霞
(1877-1923),馬丕瑤三女,與秋瑾齊名,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稱。她自幼喜愛讀書,才華橫溢。光緒二十年(1894年),受父母之名,嫁給河南尉氏縣,人稱“劉半縣”的劉耀德為妻。后從夫姓改名劉青霞,也稱“劉馬青霞”。 結(jié)婚7年,劉耀德病逝,25歲的她擁資千萬。
馬青霞為人寬厚,樂善好施,熱愛公益事業(yè),曾多次不惜重金慷慨解囊。光緒帝聞報,感其業(yè)績,誥封“一品夫人”,賜“一品夫人服飾”。
馬青霞極為重視教育,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她捐銀30000兩,與兄馬吉樟以及袁世凱、張邵予等人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豫學(xué)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青霞隨馬吉樟東渡日本考察,其間結(jié)識了孫中山、黃興、魯迅、宋教仁、陳其美、何香凝、康有為、梁啟超、張鐘端等。在日本,她捐資6600元,與友人燕斌創(chuàng)辦了《中國新女界月刊》。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尉縣自家花園創(chuàng)辦“華英女?!?,為河南開辦的第一所私立女校。又捐地30畝,創(chuàng)辦了一所蠶桑學(xué)校。
1911年夏,馬青霞捐銀10000兩,支持同盟會。
1912年春,馬青霞被河南各大團體公選為河南國民捐總理。
1913年初,馬青霞兩次赴上海拜見孫中山,表示愿將全部財產(chǎn)捐獻給國家,作為修筑鐵路費用。孫中山感動不已,并為她揮毫題寫了“天下為公”和“巾幗英雄”,以贊其愛國壯舉。后因時局突變,這一愿望未能實現(xiàn)。
1916年,為支持“討袁護法”運動,捐款5000元大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馬青霞參加愛國學(xué)生大游行。
1922年,馮玉祥入住河南任督軍,馬青霞毅然決定將數(shù)百萬家產(chǎn)捐獻給國家,了卻了她的夙愿。
1923年,馬青霞在蔣村馬氏莊園病逝,時年僅47歲。馬青霞走完了她47歲的生命歷程。其坎坷傳奇,可歌可泣,浩然正氣,感天動地,千古留芳。馮玉祥將軍感其英名,曾率軍在尉氏栽植千畝柏林,紀念一代女杰馬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