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古樟林 江西樂安牛田古樟林
傾城淚
樟樹是一種常綠大喬木,又名香樟、芳樟等,是許多城市的市樹。樟樹的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能提取樟腦和樟油。在江西省境內(nèi),栽培樟樹歷史悠久,古樟樹分布較為廣泛。樂安縣地處江西省中部,氣候四季分明,十分適合樟樹生長。在該縣西南面一處名為牛田鎮(zhèn)的地方,生長著一片古樟群,沿牛田河兩岸分布,綿延十余公里。共有古樟1萬多棵,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樹346株,樹齡最高的一棵超過1000年,國內(nèi)罕見,被稱為“中國第一古樟群落”。
樟樹在江西省內(nèi)栽種比較廣泛,許多地方都能見其身影,但像樂安縣牛田鎮(zhèn)這種大規(guī)模和高齡的樟樹卻較為少見。這片古樟林占地面積約1100畝,地理位置條件優(yōu)越,沿著烏江上游的銀口到下游的峽圳,綿延數(shù)十里呈塊狀分布。古樟林四周村落密集,分屬9個村16個村小組。面積最大的分布于南安村東岸洲村小組,約255畝;平均圍徑最大的為水南洲村小組的樟樹群。
這片古樟林遠望綠葉如云,水村山廓,如詩如畫;近看枝繁葉茂,濃蔭覆蓋,樹形千姿百態(tài),香樟氣息飄然而至。古樟林中主要栽種的是香樟,其中還夾雜著少許青楓等樹種。它所處地區(qū)的地貌特征為低丘河谷地形,平均海拔僅110米左右。古樟的形態(tài)多樣,有一樹一景之說。
這片古樟林的歷史十分悠久,據(jù)資料顯示,牛田鎮(zhèn)有香樟1萬多棵,其中500年以上樹齡的有3000多棵,800年以上的有1400多棵樹齡最長的為流坑小學門前那棵古樟,圍徑6米多,樹齡超過了1000年。牛田古樟林1萬余棵樟樹中,古樹4217株,一級古樹346株,二級古樹2330株,三級古樹1451株。古樟資源分布比較豐富和集中的有水南洲、東岸洲、麻坑洲和白馬洲等地段。
牛田古樟林地處華南氣候區(qū)與華中氣候區(qū)過渡地帶,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qū),其特征為四季分明。春季多陰雨,夏季高溫多暴雨,秋季燥熱少雨,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常有冰雪和凍雨,年均氣溫約17℃,非常適合樟樹的生長。這片古樟林的面積很大,烏江兩岸的古樟棵棵參天聳立,遮天蔽日綿延近十里,遠看似一頂巨大的綠色帳篷。這些樟樹三五株成群,七八棵成片。當人們走進古樟林時,倍感心曠神怡。這些古樟的姿態(tài)千奇百怪,且樹干粗壯而繁密,最粗的一棵古樟被當?shù)厝朔Q為“三仙樟”,圍徑約6米多,要七八名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抱住。
牛田古樟林所在的地方被當?shù)厝俗馂轱L水林,也被稱為“白馬洲”。最早這片地方名為白茅洲,當這些樟樹還是幼苗時,明代刑部正郎董燧為了保護它們不被牲畜侵害,與村里人立下公約,禁止在白茅洲樟林里放牧,如有違者,對入侵的牲畜宰殺勿論。為彰顯村規(guī)的嚴明,有一次,董燧暗中授意他人將自家的白馬趕入白茅洲吃草,當有目擊者告于,董燧以身作則,叫人將自家的白馬宰了,供村里人食用。全村人深感董燧無私、村規(guī)難違,于是愛林護林成為了自覺行動,‘白茅洲’也因此改稱‘白馬洲’。
正因為如此,牛田古樟林得以綿延成林。據(jù)悉,牛田古樟林的原始功用主要是防護林,見證了烏江的潮起潮落,為保護周邊村莊和農(nóng)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現(xiàn)今,隨著古樟林的名聲日益增大,除了仍然在起防護作用外,還吸引著各地游人紛至沓來。
隨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頒獎儀式的召開,牛田古樟林被認定為“規(guī)模最大的古樟林——中國第一古樟林”,又一項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誕生,印證了古樟林的魅力。
經(jīng)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審定,牛田古樟林中,古樟總數(shù)為2907株,其中國家一級古樹288株,二級古樹1563株,三級古樹1056株,牛田古樟林以其面積之廣、古樟之多、樹齡之長、環(huán)境之美、長勢之茂,為全國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