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河北南和官府的祭祀典禮
森嶼
祭祀是向神靈求福消災和祭拜祖先的傳統(tǒng)禮俗儀式,被稱為吉禮。古代統(tǒng)治者為了祈福其封建王朝國祚長久、江山永固,都要進行一些祭祀活動。特別是明清時期的祭祀禮節(jié)越來越復雜和規(guī)范,統(tǒng)治者制定、頒布了一系列祭祀典章制度,詔令全國各地每年定期舉行祭祀活動。這時期南和官府主要有八種祭祀活動。
朝賀
每年萬壽節(jié)(皇帝生日)的時候,官署都要設龍亭,以前設在縣城東大街的圓通寺,清光緒年間移置縣治南面的玉皇宮。屆時,知縣率全體僚屬于當日五更赴龍亭所在地,如制行三跪九叩大禮,并緬北望闕,三呼萬歲,進行祝賀。
社稷壇
社稷壇位于縣城西餞門(西城門)外以北,是南和官署祭祀土地神(社)和五谷之神(稷),祈禱豐收的場所。壇用磚石砌成,為方形,分上下兩層。上層鋪五色土(東青、西白、南紅、北黑和中黃)以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壇四周有壝(矮圍墻)墻,圍墻四面各有櫺星門一座。
每年春秋二季仲月上戊日(農歷春二月、秋八月第一個戊日),官府設主(牌位)于壇。在牌位上以朱砂筆書寫“供奉社神稷神之位”。然后,由主持典禮的承祭官率領衙署官員,身穿朝服行二跪六叩頭禮。禮畢,向社、稷二神供獻祭品,有:黑色帛一、白瓷爵(酒器)三、羊一、豕一、铏(盛菜、羹之器)二、籩(盛果品竹器)四、豆(古代食器)四、簠(盛五谷竹器)二、簋(盛黍稷竹器)二。供獻祭品畢,由承祭官宣讀祝辭。其文如下:維神奠安,肅展明禋。時屆仲春(秋),敬修祀典。庶芄芄松柏,鞏磐石于無疆;翼翼黍苗,佐神倉于不匱。尚饗。
謹按清代“會典”規(guī)定,社稷壇祭祀規(guī)格為大祀。
山川風云雷雨壇和城隍廟
山川風云雷雨壇位于縣城南薫門(南大門)外以西,壇周有壝墻,建有垣門、齋室。城隍廟位于縣城學前街路北。
每年春秋仲月(春二月、秋八月)致祭。祭祀時共設一壇,風云雷雨之神居中,祭品帛四;境內山川之神居左,祭品帛二;城隍之神居右,祭品黑帛一、白帛七。陳設禮儀與社稷壇同。其祝辭如下:唯神贊相襄,天澤福祐蒼黎,佐靈化以流行;生成永賴,乘氣機而鼓盪。溫肅攸宜,磅礴高深,長保安貞之吉;憑依鞏固,實資禦衛(wèi)之功。幸民裕之殷盈,仰明神之庇護。恭修歲祀,正值良辰。敬潔豆籩,袛陳牲帛。尚饗。
先農壇
先農壇位于縣城東寅門(城東門)外南面,是祭祀先農神(一般是指神農氏,即炎帝)之所。壇為正方形,由磚石砌成,壇面鋪磚,周圍有壝墻,四面有出陛(臺階)。北為神室,東齋貯稷谷,西齋藏農器,南為門?!跋绒r壇”牌以紅牌金字書寫而成。
每年仲春二月亥日舉行祭典,由承祭官率縣衙所屬官員俱于前期致齋二日,至祭日,各官員俱穿朝服,至先農壇祭祀,一切禮儀陳設悉照社稷壇之規(guī)格例行。其祝辭如下:維神肇興,稼穡粒我蒸民。頌思文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陳常時夏,茲當東作,咸服先疇。欽維九五之尊,歲舉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勞民?謹奉儀章,聿修祀事。惟愿五風十雨,嘉祥恒沐于神庥。庶幾九穗雙岐,上端頻書于大有。尚饗。
祭祀儀式完畢,各官俱換補服,由正印官知縣秉耒(扶犁),佐貳(縣丞、主薄和典史)執(zhí)青箱播種。行耕時,用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輔助,俱照九卿之列九推九返。耕種完畢,各官率耆老、農夫望闕三跪九叩頭。
謹按“會典”規(guī)定,先農壇祭祀規(guī)格為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