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人“做歲”風俗
興英氏
一年一歲,“做歲” 就是過年的意思。仙游人特別講究“做歲”。到了臘月,人們就著手準備,認認真真把“歲”做好,祈盼新的一年有個好開頭。經(jīng)過漫長歲月,仙游人已把自己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潛移默化注入過年習俗。
在春節(jié)未到之前,仙游和莆田各地一樣,臘月十六做“尾芽”?!拔惭俊蓖聿拓S盛,做生意的猶為隆重。春節(jié)的鞭炮聲由此而起,預示除夕、春節(jié)將臨。接著臘月二 十三送灶神,二十四大掃除,即“三祭灶,四掃屋”。有的家庭主婦一般會挑臘月的雙日晴天“掃塵”。這一天,掃帚等工具都是嶄新,并貼紅紙以示吉祥;還準備一丈長竹竿,綁上蘆葦和稻草,專門打掃屋檐頂?shù)雀咛?;櫥柜衣柜家具也全拿出清洗,清清爽爽過年。
但也有禁忌風俗,即臘 月 二 十 五 這 天 被 稱 為“廿五日頭”, 據(jù)說這一日比大年初一更神圣,莆仙人約定成俗,當天禁止討債。據(jù)傳說是專為了給還不起債的人家有個籌備年貨日子,這天也是天官賜福之日,莆仙人民都一直遵守著,不敢越雷池半步,可見興化人之純樸淳厚民風。
臘月二十五日之后,仙游人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備年貨,殺豬宰羊,殺雞斬鴨,做紅團,蒸白糕,忙得不亦樂乎,專等除夕之夜來臨,好謝天地,守歲迎新。同時,各家各戶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新春聯(lián)貼好之后,“三十暝”即除夕夜就到來。除夕這天中 午 家 家 按 傳 統(tǒng) 吃“ 雜粉”,即準備年夜飯的下腳料 加 些 淀 粉 煮 成 糊 狀 的“插粉”,此 “插粉”還要有剩余,等到正月初二中午再熱后吃。除夕夜的年夜飯既豐盛又吉利,其中有十腳齊全的蟹,象征十全十美;煎海蠣,方言諧音“增活”;炸鯽魚,方言與“積寶”同音;海鮮蝦,方言與“和”諧音。主餐一般有鹵面、荔枝肉、金錢粿、炒米粉、花生湯等傳統(tǒng)菜式,還有甜菜丸、桔子等吉祥菜名。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圍爐”守歲迎新年。
仙游的“圍爐”守歲還是有些別樣的活動,就是燒篝火,謝天地。人們扎把草,將篝火引到廚房的灶里,引燃灶里的木頭,叫引火母,牽大豬等,是希望生活美好, 財源滾滾。謝天地的法事做完后,才守歲。在守歲時,大人長輩會給小孩子壓歲錢,這是小孩子最開心的時候。
另外,長大成人的子女們也會給老人紅包。接著說守 歲,仙游人往往會將各個房間的燈都亮著,直到次日天明為止。 “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绷泓c鐘聲一響,新的一年,真正來到了,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 這叫“開正”。
春節(jié)即正月初一早飯要吃線面。莆仙方言中面和“命”是諧音,本地生產(chǎn)的線面細長柔韌,烹調(diào)方法是先在碗底墊上炒好的芥藍菜,盛上沸水撈熟的線面再澆上鹵 湯,然后加上佐味菜:炒蛋、炸花生、豌豆、紫菜及各種鹵味等,色、香、味俱全。初一大早吃完面,才意味著又長了一歲。
“春節(jié)”是從初一過到初五,俗稱“五日歲”。初一早上吃完線面,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裳,出外“游春”娛樂,走親訪友拜年。但初二就不能去串門。據(jù)載,明 嘉靖年間某年春節(jié)前,倭寇攻下興化城,三萬多人被殺。待戚繼光率軍收復時已是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難的人們陸續(xù)返家后,看到的是家門濺血,尸橫街巷,哪有心思過年?初二這天便是莆仙人忌諱的日子,從而形成初二不串門習俗。
“初三初四,擔來擔去”。意思是說凡是家中有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逢十之年的如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歲的,紛紛在大年初三或初四“做十”,即祝壽的意思。親朋好友到逢十的壽星家祝壽,有逢十的老人家要辦酒席宴請來祝壽的人。仙游人一般都用面蛋炮燭布作為賀禮,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挑著“盤擔”回娘家“做十”。面是長壽面,數(shù)目要成雙,最少是8 捆長壽面;蛋要染紅,或用紅紙圍一小圈,以示吉利。還有鞭炮和紅燭以及祝壽掛圖等。把備好的禮品用盤子裝好,套上紅袋子挑回娘家,俗稱“盤擔”。到了初四晚,家人又聚在一起重過“三十暝”,重做“大歲”再過一次年。直到初五,“做歲”才算結(jié)束?!白鰵q”之 后,就開始忙著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