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 夏至狗
辛亥君
客家人夏至日吃狗肉,如今已成為客家文化的標志之一。關(guān)于夏至日吃狗肉的美妙,各地客家的俗諺、俚語尤為形象。如流傳于惠州、東莞、河源客家地區(qū)的“夏至天吃狗,可以遍地走”、“夏至狗,沒路走”;又如流傳于閩西、梅州地區(qū)的“冬至羊、夏至狗”、“吃頓香狗肉,神仙企唔穩(wěn)”、“夏至狗,吃了滿山走”;又如贛南客家地區(qū)的“夏至狗,沒奈走”(“奈”即“哪里”)、“狗肉滾三滾,神仙企唔穩(wěn)”、“狗肉當(dāng)棉被”;又如桂南客家“鵝怕清明,狗怕夏至”。
客家地方志對各地客家夏至吃狗肉也載錄詳盡,如:
民國十年《增城縣志》載曰:“夏至日,掰荔薦祖考,磔(音zhé,原指古代分裂牲體以祭神禮俗)犬以辟陰氣。”
民國二十五年《龍門縣志》載曰:“夏至,磔犬御蠱毒。稻熟則先薦新于祖,然后請親友嘗新?!?/p>
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載曰:“夏至日,掰荔薦祖考,磔犬以辟陰氣?!?/p>
清康熙二年《乳源縣志》載曰:“夏至,啖犬肉,以滋陰氣?!?/p>
清康熙四十八年《歸善縣志》(歸善即今惠州市惠陽區(qū))載曰:“夏至,食犬肉、飲荔枝酒助陽氣?!?/p>
按孫思邈夏至日“君子齋戒”觀點,夏至日吃狗肉實在是不宜。即使同樣酷愛狗肉的廣府人、潮汕人也認為夏日吃狗肉很“毒氣”,會傷身害體,有損健康。那么客家人夏至日吃狗肉的習(xí)俗又是如何形成的,或曰有何益處?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于戰(zhàn)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是年夏至前后中原地區(qū)酷熱異常,疫癘四處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后來形成夏至殺狗習(xí)俗。東漢《風(fēng)俗通義》也談到始于秦德公的城門磔狗風(fēng)俗,并記載:“今人殺白犬以血題門戶,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這記錄了東漢時期的民俗,同時也反映了風(fēng)俗的泛化與擴展。
其實夏至殺狗是上古時期用犧牲祭祀神靈、祖考禮俗在民間的遺存。中國先秦時代,華夏先民食用與祭祀所用的家畜有牛、羊、豬、狗四種。據(jù)殷代甲骨文記載,這四種的任何一種都可作為犧牲即“獻”?!矮I”是一個會意字,從犬,鬳(yàn)聲?!棒e”乃大型陶制煮食炊具,“犬”則代表進獻之物。左“鬳”右“犬”,即意味著用陶鍋煮狗肉??梢娺h古時代人們祝神獻祭之物,所使用的犧牲主要是狗,而非牛羊。
《說文》曰:“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又《禮記·曲禮》云:“犬曰羹獻。按,禮凡薦腥謂之獻?!睆闹锌芍?,敬獻用的狗肉是煮熟的,且用以祭祀的狗要求肥碩,否則不足以獻。
到了秦漢時代,皇家或官府的大型祭祀不再用狗,而主要用羊、太牢即牛,再往后就多用豬羊。即使到漢代,民間飼養(yǎng)豬羊也并不普遍,而狗則家家戶戶都不止養(yǎng)一只。因而盡管不再用狗作為犧牲,但以狗肉作為主要肉食的風(fēng)俗卻逐漸形成,尤其是在當(dāng)時廣泛的楚地、越地、贛地、閩地莫不如此。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曾經(jīng)是殺狗為生的“狗屠”,大將軍樊噲也是“狗屠”出身。盡管如今除了客家、廣府人、潮汕人以及湘西苗族、云南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還保留有吃狗肉的習(xí)俗,其他地區(qū)漢族則幾乎不再見有吃狗肉者,但是在漢高祖的老家江蘇沛縣,那里的“龜汁狗肉”迄今仍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