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雙柏彝族虎舞 老虎笙
英杰
在云南楚雄州雙柏縣,“笙”就是舞,舞就叫“笙”。原來,老虎笙是云南彝族遠古時期(新石器時代)一種消災驅邪,納吉迎祥的原始文化,融匯了宗教、文學、社會和民俗學的原生態(tài)舞蹈,屬巫術文化。1萬多年前混沌蒙昧時期產(chǎn)生的舞蹈,能在民間一代一代原汁原味完整傳承至今,彌足珍貴,實在稀奇、罕見。
云南羅婺彝族天生崇拜老虎,視虎為神靈,自詡是虎的民族、虎的后代。楚雄彝族自稱“羅羅”,意為虎族,男人為“羅羅頗”,即公虎,女人叫“羅羅嫫”,即母虎。彝族視世間萬物都是虎的化身,虎神是萬物之神,是彝族共同的祖先。在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梅葛》中這樣唱道:“遠古的時候,天上沒有太陽,天上沒有月亮……天上什么也沒有,地上什么也沒有……天神來造天,虎脊撐天心,虎腳撐四方,……虎頭化天頭,虎尾化地尾,虎鼻化天鼻,虎耳化天耳,左眼化太陽,右眼化月亮,虎牙化星星,虎皮化地皮,硬毛化森林,細毛化青草,虎血化江河湖海,大腸化大江,小腸化河流,排骨化溝坎……時到今日,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有近50萬自稱是“羅羅”的彝族人,把虎的同類——貓,當作家中的活祖先,常年祀奉,禁忌戮殺。
在雙柏縣法脿鎮(zhèn)小麥地沖、大莊鎮(zhèn)木久郎村,每年正月都要跳老虎笙祭拜虎神,這個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叫虎節(jié),彝語稱為“羅麻”。祭祀活動是這樣的:先由彝族畢摩請虎神,用算卦方式在村子里選出8名體魄健壯的年輕人作為8只老虎,用黑氈扎于身上作虎皮,虎耳高聳,虎尾粗壯,裸露在外的胸、臉、手、腳則用黑、黃、紅、綠等顏色畫上虎紋,額頭上繪一“王”字,然后在脖子上掛一個鈴鐺,化妝成老虎的人只能表演,不得再言語。
虎節(jié)從正月初八落日時開始,正月十五日出前結束,主要儀式有接虎、祭虎、跳虎、送虎等。活動期間每日增加一虎入場跳虎舞,增至15虎時,即到正月十五日為“斬掃禍祟、送虎東歸”日,15只老虎都出場后,這時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全村男女老少為來年的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擺酒祝賀,徹夜狂歡至天明方散去。
跳虎舞時,村寨里家家戶戶燃香燭供虎神,待人們在畢摩的引導下把虎神從山中接回村里時,虎舞就依次在每戶人家逐一開跳,從房前跳到房后,從門前跳到屋里,每戶人家都要熱熱鬧鬧地跳一場虎舞。程序是這樣的:八只老虎先在主人家場院里跳九圈,然后兩只公虎進堂屋半跪在門檻上,兩畢摩身穿無領長衫,頭戴篾帽,手持竹竿和法器,竹竿上高掛一葫蘆,葫蘆底部通幾個洞,內(nèi)裝火灰,站在門外兩側,將一只腳踏在“虎”背上,邊搖鈴鐺邊念經(jīng),大意是:今天是天賜黃道吉日,我們來某某家跳虎,以驅邪除魔,求虎神守衛(wèi),保佑某某家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安康……這個“驅鬼除祟”的過程,彝語稱為“羅麻乃轟”。
夜晚,村頭寨尾燃起篝火,跳虎的隊伍繞寨而舞,最后在一塊寬暢的曬場上,眾虎各自用力抖動脖子上的銅鈴,鑼鼓叮叮咚咚,開始跳犁田、耕地、耙田、撒秧、薅鋤、收割、打稻谷、揚谷等稻作生產(chǎn)勞動舞蹈,或重復跳老虎出山、老虎開門、老虎找食、老虎找伴、老虎搓腳、老虎勾腳、老虎穿花、老虎擺尾、老虎親嘴、老虎交配、老虎孵蛋、老虎搭橋、老虎開路、老虎蓋房等一系列居家、生活、繁殖后代的舞蹈動作,彝族群眾可前往觀看,若有搗亂者,老虎會用尾巴擊之,被虎尾擊中是件不吉利的事。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虎舞,解放前流傳十分廣泛,除州內(nèi)的雙柏、南華、楚雄、武定、姚安、牟定等縣市外,相鄰地州的祿勸、景東、新平、峨山、彌勒、南澗、瀘西、易門、開遠等縣市的彝族民間都有流傳。解放后(1952年)因種種歷史原因指責為“封建迷信、傷風敗俗”而遭到禁錮、批判,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使社會環(huán)境逐漸寬松,虎舞才又在哀牢山深處的雙柏彝鄉(xiāng)盛行起來。1982年春天,臺北清華大學人類學家王秋桂一行20余人來到雙柏縣法脿鎮(zhèn)小麥地沖村考察,在村頭迎接他們的竟然是8只“老虎”,“老虎”身披黑氈,頭扎兩只大耳朵,屁股上一根粗壯的虎尾向上翹著,跳著舞迎接客人,教授們都被這場景驚呆了。
二十多年來,雙柏虎舞引來了臺灣、香港、日本、韓國、法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無數(shù)專家、學者、留學生一次次上門造訪、拍攝,來者無不為之贊嘆、震驚。1997年,雙柏小麥地沖的跳虎隊應日本文部省邀請,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民俗民間藝術節(jié),日本報刊、電臺、電視臺爭相報道,世人一片驚嘆,引起了日本文藝界、新聞界和學術界的極大興趣。2000年秋天,雙柏虎舞應邀參加了法國蒙多瓦市蒙特利爾國際藝術節(jié),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法國連續(xù)進行了為期51天共計56場演出,觀眾場場暴滿,彝族原生態(tài)虎舞再度在海內(nèi)外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