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田心村民俗文化
梓柔郎
田心村是一個傳奇的村落,這里不僅徽派古建鱗次櫛比,歷史名人輩出,而且有著在悠久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厚重村落文化。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百子燈、抬鑾駕、豬羊祭、迎龍燈、演大戲等民俗活動,每年農歷十一月初八的豬羊祭民俗,已成為一個集傳歷史、慶豐收、展文化、會親朋的盛大民俗節(jié)日,這里的火腿、黃酒、紅糖、樟木箱、豆腐湯等都是名聞一方的地方特產。田心村自古流傳下來的各種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在義烏眾多古村落中“首屈一指”。
田心村作為金華火腿的發(fā)祥地之一,村落形狀與火腿形狀相似,這是一直流傳下來的說法,而其悠久扎實的制火腿工藝,更是讓田心村被稱作是神奇的“火腿村”。提到田心,還必須得提到百子燈,這里是義烏百子燈的發(fā)源地。
修建“慎可公祠”重現昔日火腿文化
明清時期,義烏人做得最大的生意是火腿貿易。義烏留存至今的古建筑中,有很大一批是靠經營火腿發(fā)跡的商賈建的豪宅。如上溪黃山陳氏的寅字號火腿、佛堂田心王氏的慎可行火腿、民國時期廿三里的金永和火腿,都是盛極一時的火腿名號,因而留下了黃山八面廳、培德堂、金永和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2014年5月,田心村將慎可公祠修建成村文化禮堂,以“慎可火腿”“歷史名人”“非遺”和“民俗文化”等四大板塊展現田心村的文化精髓。如今,置身該文化禮堂,仿佛走進了田心村的“歷史長河”。該村數百年來涌現出的杰出先輩和文化精髓,都在這里一一得以呈現。
清道光年間,田心王氏恒璽、恒傳、恒魁、恒球四兄弟的祖父就開辦了“慎可火腿行”。到了他們那一代,更是經營得紅紅火火。他們繼承了祖上“慎可”的宗旨,誠信為本,質量上乘,經營得法,聲名鵲起,四兄弟乘勢把分號開設到杭州、溫州、寧波、徽州、蘇州等地。生意越做越大,王家可謂富甲一方。
田心火腿的由來
相傳田心一青年自從娶了俞氏后,不負父母所望,利用嫁妝繁殖了許多“兩頭烏”。由于“兩頭烏”肉質細嫩,口感嫩滑鮮美,很受附近村民的歡迎。在夫妻倆的幫助下,田心村家家養(yǎng)豬,戶戶豐盈,成了遠近聞名的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地。歲末自給有余時,夫妻倆又根據義烏北鄉(xiāng)一帶的腌制方法,添加了符合家鄉(xiāng)口味的輔料,將大小適宜的豬后腿都腌制起來。通過腌制,肉質耐儲存又別具風味。后來,有農戶將腌制火腿拿到市上去賣,顧客品嘗以后稱贊不已,一時影響很大,人們都以能品嘗到田心“兩頭烏”火腿為口福。因此,田心腌制火腿的名聲大震,至今仍流傳“金華火腿出義烏,義烏火腿出田心”的贊美聲。
如今田心火腿加工貿易已經不多,但是經營之道、誠信之義是處處相通的。這就是田心傳統(tǒng)村落的精髓,傳統(tǒng)村落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遺產。
“百子燈”已有600多年歷史
百子燈造型別致、色彩晶瑩、小巧玲瓏,且做工考究、針刺均一、圖案精美。百子燈沒有骨架支撐,做起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種燈都要事先設計好尺寸、圖案,放出樣版,然后按樣裁版,制成燈片。這個過程很費時,一盞小燈都要花上10天才能做好,大一點的花燈要花上好幾個月。
據《田心環(huán)溪王氏宗譜》記載,明洪武庚戊(1370),王氏太婆巽六用出嫁做新娘時穿過的紅衣裳,為兒孫們做燈觀賞,從此王氏子孫開始迎“紅衣燈”。后來王氏子孫用紅紙?zhí)娲思t衣,用紅紙糊紙燈,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型,俗稱“火炮筒”。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紙燈越做越講究,并逐步發(fā)展成為在燈罩上用繡花針刺出各種各樣的花紋、吉祥圖案,形式各異的紙燈,寓意為“百業(yè)興旺、子孫滿堂”,故稱“百子燈”。由此可推斷,百子燈作為田心村的傳統(tǒng)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據了解,百子燈制作工序多而精,燈壁棱角分明、燈壁上內容豐富,常以吉祥圖案來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各燈款造型借用力學原理運用紙張粘合而成,燈內無任何外加的支架,是集繪畫、剪紙、刺繡、設計于一身的藝術精品。為了正視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讓百子燈真正做到后繼有人,如今田心小學已申報為金華市級非遺項目“百子燈”傳承教學基地,專門聘請百子燈傳人王鴻生擔任指導老師,全校學生參與其中。學校有專門的百子燈制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還成立了“百子燈社團”。每年,全校師生都要開展多項百子燈制作的項活動,如低年段學生通過剪紙、展板的形式了解百子燈的制作,高年段的學生參與百子燈制作比賽等。現在,田心村已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做百子燈了。
田心人最重大的民俗活動“豬羊祭”
每年農歷十一月初八,田心村都要舉行‘豬羊祭’民俗活動,這是佛堂鎮(zhèn)村俗活動的一張名片,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據介紹,每到農歷十一月初八,都會有上萬人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田心村,共慶共享這一重大民俗活動喜慶、歡樂、祥和的氛圍?;顒赢斕?,在莊嚴肅穆的廳堂,香煙繚繞,鼓樂齊鳴,彩旗招展,兩旁高臺上擺滿了各戶宰殺的豬羊,更烘托出一種凝重的氣氛。人們聚在廳堂中,饒有趣味地品評著誰家的羊養(yǎng)得大,哪戶的豬喂得肥,這就是一直沿襲至今的田心“豬羊祭”。
這一天之所以這么隆重,是和一個叫洪羅相公的人有關。
說起洪羅相公的來歷,有說不完的故事。相傳,田心環(huán)溪王氏第九世太公應滿 (1445-1529),在荷葉塘有個好友名叫洪哥,他在大路邊種了一丘瓜。一天,天氣異常悶熱,三位穿著黃袍的英俊少年路過,口渴難耐,買瓜解渴,田主慷慨摘瓜相贈。其中,一位英俊少年解衣寬帶,脫下黃袍,鉆進瓜田。小洪羅拾起黃袍,好奇試穿;正在這時,飛來一箭,洪羅中箭身亡。原來,這位穿著黃袍的英俊少年,正是巡游江南的明朝正德皇帝的皇太子。朝廷奸臣派刺客尾隨暗殺時,誤把穿黃袍的小洪羅當成了太子。正德皇帝因此欽封洪羅為“太子太?!保裨岷榱_,并獎賞洪哥顯示金鑾殿護駕威嚴的半副鑾駕。荷葉塘洪家得此殊榮,以洪羅沾有皇恩之氣,尊稱洪羅為“相公”,雕像立廟祭祀。
明朝正德庚午年(1510),連綿春雨,洪水瀕發(fā)。時年65歲的王應滿帶領兒孫修復被洪水沖垮的蜀墅塘沿線堤壩,嚴重的夏旱接至,稻田龜裂,禾苗枯萎,引水紛爭。傳說王應滿慕名到荷葉塘請來洪羅相公環(huán)游田心,不日,紛解旱除,喜獲豐收。從那一年開始,田心村年年豐收,風調雨順。為感恩洪羅相公,王應滿專門請人雕制洪羅相公閣、打造半副鑾駕,再加上田心百子燈,約定成俗每年洪羅相公的生日(農歷十一月初八)這一天,進行盛大的“豬羊祭”慶祝豐收民俗活動,祭祀洪羅相公,企盼來年國泰民安、五谷豐登。
后來,這一喜慶祥和的民間習俗就在田心村一代代相傳下來,成為當地人祭拜緬懷列祖列宗的盛大民俗活動。
田心村的來歷傳說
很早以前,從東陽王坎頭那邊過來一對中年夫妻,他倆以放養(yǎng)鴨子為生,太平盛世,雖不能豐衣足食,但日子也能勉強過得去。只是終年在外風餐露宿,勞累奔波,他們很想早日結束這種漂泊的生活,置點房產,在家享受那種男耕女織的溫馨。
“哩哩哩哩!”他倆各背一支趕鴨子的長竹竿,那群歡快的水鴨子在他們的調教下,變得那么的乖順。每到一個地方,天黑了,他們或借宿草舍,或在破廟中安身。夏暑冬寒,歲月無情,流水依舊,這一日,他們趕著鴨子翻過幾重小山坡,眼前突然開朗,只見一條小溪環(huán)繞而過,溪旁樹木蔥郁,再往遠處眺望,煙波浩渺,隱約處是一個很大的集鎮(zhèn),依稀有酒旗飄蕩。他們將鴨子趕到剛剛收割完畢的水田里,丈夫把長竹竿往田里一插,猶如一桿招風的大旗直沖云天。他對妻子說:“你看好鴨子,我到鎮(zhèn)子上轉轉,找個地方喝碗茶?!鞭D身就往遠處的一個集鎮(zhèn)走去。
他發(fā)現,這個叫佛堂的鎮(zhèn)子,實在是一個繁華的地方,江上千帆競發(fā),船工們正忙于裝卸貨物,碼頭旁有許多茶肆,喝茶的都是些船老板和各地商賈,他們談論著各地的奇聞軼事,風土人情。鴨倌難得有一份閑逸,他樂而忘返,等他想起他的妻子和鴨子時,已經是傍晚時分了。他急匆匆地往回趕。遠遠地他看見那桿清晨插在田里的長竹竿仍舊直直地立著,使他感到驚訝的是,這根飽浸著他的汗水,同時也被他打磨得油光锃亮的竹子,尖頂部位竟抽出了嫩枝,長出了新葉;再拔出竹竿一看,泥底下新長出一蓬細根。鴨倌意識到,這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啊!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夫妻倆就在這里定居下來,開荒種糧,捕魚養(yǎng)蠶,年年歲歲,繁衍生息。
隨著昭光流逝,就形成了一座頗具規(guī)模,擁有一千三百多戶人家的江南村落。因為這村子的第一塊奠基石就安放在當年鴨倌插竹竿的大田中心,所以人們很自然地就把它叫做“田心”。當年趕著鴨子從東陽畫溪王坎頭過來的夫妻倆,就成了田心人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