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十八座城門的名稱來歷
成和
西安城墻位于西安市中心區(qū),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皇城基礎(chǔ)上建筑起來的,呈長方形,總周長11.9公里。西安古城墻的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構(gòu)成了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西安城墻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城門發(fā)生了種種變化。細數(shù)這些城門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
西安城墻有城門18座,從北順時針依次為:尚武門、安遠門、尚德門、解放門、尚儉門、尚勤門、朝陽門、中山門、長樂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永寧門、朱雀門、勿幕門、含光門、安定門、玉祥門。
1、尚武門(小北門)
尚武門是北城墻最西邊的一座城門,開于建國后,與尚德門、尚勤門、尚儉門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jié)約”。根據(jù)唐長安城墻遺址公園里的石鋪地圖標示,這里曾是當年的玄武門,李世民與尉遲恭射殺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地方。
2、安遠門
安遠門是明清西安城的北城門,位于西安城南北中軸線上。安遠二字是繼承中原漢族朝廷對邊遠少數(shù)民族采取的懷柔安撫政策,希望邊遠少數(shù)民族對朝廷知恩歸順。
3、尚德門
尚德門位于北城墻解放門西,開于建國后。與尚武門、尚勤門、尚儉門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jié)約”?,F(xiàn)城門內(nèi)為尚德路,城門外為火車站西盤道。
4、解放門
解放門原名中正門,位于西安火車站正前方,開于民國時期。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廣場將解放門拆除,成為城墻的一個豁口,2005年重新連接,使西安城墻全線貫通。城門內(nèi)為解放路,城門外為火車站廣場。
5、尚儉門
尚儉門位于北城墻解放門與尚勤門之間,開于建國后。與尚德門、尚勤門、尚武門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jié)約”?,F(xiàn)城門內(nèi)為尚儉路,城門外為火車站東盤道。
6、尚勤門
尚勤門是北城墻最東邊的一座門,開于建國后,與尚德門、尚武門、尚儉門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習武健身、勤儉節(jié)約”。現(xiàn)城門內(nèi)為尚勤路,城門外與環(huán)城北路成丁字路口。
7、朝陽門
朝陽門是東城墻最北邊的一座門,開于建國后。因為這座城門朝著太陽,是每天第一個見到陽光的城門,故取名朝陽門。城門內(nèi)為東五路,門外為長樂路。
8、中山門
中山門又叫小東門,位于東城墻朝陽門與長樂門之間。1926年初,在馮玉祥倡議下,開辟了中山門,以紀念國民革命領(lǐng)袖孫中山?,F(xiàn)城門內(nèi)為東新街,城門與環(huán)城東路成丁字路口。
9、長樂門
長樂門俗稱東門。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由東門攻入西安。當時李自成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對身邊將士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睂⑹總円宦牬搜?,群情激憤,點火燒毀了這座城樓?,F(xiàn)在的長樂門是清代重新建造的。
“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這一舊址已被修復(fù)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
10、建國門
建國門是南城墻最東邊的一座門,開于建國后。當時為紀念新中國成立而被命名為建國門。門內(nèi)道路為建國路,門外與環(huán)城南路為丁字路口。
11、和平門
和平門位于南城墻文昌門與建國門間,開于1953年。為了表達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起名和平門。和平門與火車站、大差市、大雁塔在一條軸線上?,F(xiàn)在城門內(nèi)為和平路,城門外為雁塔路。
12、文昌門
文昌門開于1986年,并修復(fù)了城墻上的魁星樓,這是西安城墻上唯一與軍事防御無關(guān)的設(shè)施。
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傳說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被尊稱“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筆點中,就能妙筆生花,連中三元,成為狀元,所以古代孔廟、學府里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樓。明清時的西安府學和孔廟建在城墻旁邊(今碑林博物館),魁星樓也順勢建在城墻之上。魁星樓下這座新辟的城門,自然也就被命名文昌門了。
13、南門(永寧門) 南門古曰“永寧門”
,是西安城墻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始建于隋初(公元582年),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為“永寧門”。在中國民間,百姓都認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為避火災(zāi),爐灶一般不開往南面。南門永寧之意,就是向火神禱告,勿起火災(zāi),永保安寧。為以示誠心,永不開正南門,它是西安城墻個四門中恢復(fù)最完整的一座。
14、朱雀門
朱雀門是唐皇城的正南門,因四像中的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門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時,皇帝常在這里舉行慶典活動。貞觀三年(629年)玄奘為了求得真經(jīng)離開長安出涼州,經(jīng)玉門關(guān)沿絲綢之路獨自向西而行,途中歷盡艱險,最終歷時4年、穿越數(shù)十國,終于抵達天竺(今印度)那爛陀寺。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取經(jīng)歸來,返回長安,帶回了657部梵文佛經(jīng)。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迎接玄奘,迎接儀式就在朱雀門舉行。那時建筑宏偉壯觀的朱雀門是皇城的正門也就是皇上出入的南門。
15、勿幕門
勿幕門位于南城墻含光門與朱雀門之間,又叫小南門,是1926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中陜西革命人士井勿幕而開辟的城門。勿幕門為單門洞,門內(nèi)為四府街,門外為紅櫻路。井勿幕是陜西蒲城縣三合鄉(xiāng)人,生于1888年,1905年8月20日加入孫中山創(chuàng)建的同盟會。之后他在渭北各縣宣傳同盟會綱領(lǐng),秘密發(fā)展了30多名成員,并成立了同盟會陜西支部。1918年11月20日井勿幕在歸返三原途經(jīng)興平縣南仁堡被人謀害。
16、含光門
含光門是唐長安皇城南面偏西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封閉了西門洞,保留了東門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閉?,F(xiàn)在含光門為雙門洞環(huán)島型交通,城門內(nèi)為甜水井,城門外為含光路。
17、西門(安定門)
西門建于明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明代擴建城墻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這座城門有三重門樓:城樓、箭樓、閘樓。三道城墻,城樓里,箭樓居中,閘樓向外。門樓下均有拱卷式門洞,洞高寬為6米。城樓與箭樓之間有方形甕城,平時是出入通道,戰(zhàn)時是防守要地?,F(xiàn)西門箭樓、城樓雄姿猶存。城樓北側(cè)有日本天皇訪問西安時所建觀望臺一座,供游客參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門箭樓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
18、玉祥門
玉祥門位于安定門(西門)以北。民國時,陜西省主席宋哲元為紀念馮玉祥的歷史功績而特開此門,取名為玉祥門。1926年,北洋軍閥吳佩孚部劉鎮(zhèn)華率領(lǐng)“鎮(zhèn)嵩軍”號稱10萬人馬將西安圍成一座孤城。當時,國民黨第二軍第十師師長李虎臣與愛國將領(lǐng)楊虎城合作,在兵力不足萬人、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同敵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劉鎮(zhèn)華為迫使西安軍民投降,在城外四周各挖了一條闊、深各6米的壕溝,在8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每天都向城內(nèi)發(fā)動猛攻。5月,劉鎮(zhèn)華先后占領(lǐng)三橋、韓森寨、龍首村、大雁塔、三秦公學(今西北大學)等地。6月,劉鎮(zhèn)華放火點燃了城郊10萬畝麥田,大火燒了一個星期。9月,劉鎮(zhèn)華攻占咸陽。此時,西安內(nèi)外交通斷絕,加之又無城郊之糧食補給,城內(nèi)戰(zhàn)死、餓死、病死軍民達5萬人之多。在緊要關(guān)頭,從蘇聯(lián)回國的馮玉祥宣布脫離北洋軍閥,全軍加入國民黨,組建國民軍聯(lián)軍,親任聯(lián)軍總司令,揮師西北。很快,國民聯(lián)軍先遣部隊(于右任部)進抵西安,在三橋、韓森寨等地與“鎮(zhèn)嵩軍”展開激戰(zhàn),終于解開西安之圍。被圍8個月的西安城重見天日,全體軍民歡欣鼓舞。馮玉祥的大名在一夜之間傳遍三秦。
在西安解圍之前,馮玉祥曾三度入陜,進駐西安。1914年任旅長時首次入陜,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嫡系部隊。1921年任陜西督軍,率軍調(diào)防陜西。1925年11月復(fù)駐陜?nèi)挝鞅边叿蓝睫k,是時,所屬部勢力大增,僅國民一軍就擴大至15萬人。西安解圍后,馮玉祥和于右任為紀念在西安圍城中犧牲的將士與民眾修建了西安革命公園。在祭奠死者的追悼大會上,馮玉祥發(fā)表了演講,贊揚了陜西軍民為抗擊反動勢力而不怕犧牲的精神。他親率軍民數(shù)萬對殉難軍民進行了安葬并擁土成墳,樹立豐碑。在兩冢之間修革命亭,將周圍150畝地辟為革命公園,以作永久紀念。
1928年,西安軍民將古城墻西北角殘缺處(即西安解圍國民聯(lián)軍入城處)修葺補全,并筑一門,曰“玉祥門”,旨在永久銘記馮玉祥對古城做出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