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摩羅人名
山水幾程
科摩羅全稱科摩羅聯(lián)盟(英語:Union of Comoros,法語:Union des Comores,科摩羅語:Udzima wa Komori)。位于非洲東南莫桑比克海峽北端入口處,東、西距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各約500公里。由大科摩羅、昂儒昂、莫埃利和馬約特四個主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颇α_群島是一組火山島群,群島上有數(shù)座或低矮或峻峭的火山,多為死火山,大科摩羅島上的高達2316米的卡爾塔拉山(Le Karthala)是境內(nèi)唯一的一座活火山,也是各島的最高點。境內(nèi)沒有可以河流。截至2005年7月,人口為67.12萬??颇α_人主要是非洲裔和阿拉伯裔,其中86%居住在三座主要的島嶼上。此外還有卡夫族、馬高尼族、烏阿馬查族和薩卡拉瓦族等本土居民,以及歐洲、印度人的后裔。99%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他還有少數(shù)人信奉基督教、印度教等??颇α_語、法語和阿拉伯語同為官方語言,通用科摩羅語。
考古發(fā)掘顯示最早在科摩羅定居的是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南島語系的居民。此后,非洲大陸的班圖人(Bantu)、阿拉伯人和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移民接踵而來。西方殖民者入侵前,長期由阿拉伯蘇丹統(tǒng)治。1505年,葡萄牙的探險者拜訪了該群島。1841年,法國入侵馬約特島。191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屬于馬達加斯加總督治下。1946年,成為法“海外領(lǐng)地”。1961年,通過議會投票取得內(nèi)部自治。1973年,與法國簽訂協(xié)定,法國被迫承認科摩羅獨立?!翱颇α_”(Comoros)一詞來源于阿拉伯語“al-qamar”,意為“月亮”。1975年7月6日,議會通過決議,成立科摩羅共和國,艾哈邁德?阿卜杜拉(Ahmed ABDALLAH,1919~1989,1975.7.7~1975.8.3在任國家元首)任國家元首;自馬約特的代表對該決議投了棄權(quán)票,并決定繼續(xù)接受法國的統(tǒng)治。1978年10月22日,改國名為科摩羅伊斯蘭聯(lián)邦共和國。1990年3月,賽義德?穆罕默德?喬哈爾(Said Mohamed Djohar,1918~2006,1989~1995在任總統(tǒng))當選總統(tǒng),組成科獨立以來第一個多黨聯(lián)合政府。1997年,昂儒昂和莫赫利分別宣布從科摩羅獨立??颇α_政府之后試圖以武力維護統(tǒng)一的行動未能成功。非洲聯(lián)盟在南非總統(tǒng)姆貝基的主持下對各方進行了調(diào)解,各方同意每個島都有一個自治政府,而之上則有一個三島聯(lián)合政府。2005年初,通過了一部法律以界定三個自治政府以及聯(lián)合政府的職責。2006年5月16日,全國選舉委員會宣布,在14日舉行的總統(tǒng)選舉第二輪投票中,艾哈邁德?阿卜杜拉?穆罕默德?桑比(Ahmed Abdallah Mohamed SAMBI,1958~ ,2006~2011在任總統(tǒng))得票率為58.14%,當選科摩羅聯(lián)盟新總統(tǒng)。2000年8月,與昂儒昂島領(lǐng)導人阿貝德簽署《豐波尼共同聲明》,原則同意進行民族和解,決定成立帶有邦聯(lián)性質(zhì)的“科摩羅新集體”。2001年12月23日,科通過新憲法草案,決定成立科摩羅聯(lián)盟,賦予四島高度自治權(quán)。2003年12月20日,科聯(lián)盟政府與除馬約特島外的三島達成《科摩羅過渡措施協(xié)議》,就議會選舉、聯(lián)盟和三島之間權(quán)力分配等問題達成妥協(xié)。
科摩羅居民絕大部分都是伊斯蘭教的信徒,其名字大多來自伊斯蘭教先知或其美名,如外交家穆罕默德?阿明?蘇夫(英語:Mohamed El-Amine SOUEF,法語:Mohamed El-Amine SOUEF 1962~ )的本人名“穆罕默德”(Mohamed/Mohamed)來自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Mohamed)的本人名;伊斯蘭教中圣徒的名字是科摩羅人名字的重要來源,如足球運動員易卜拉欣?拉希迪(英語:Ibrahim RACHIDI,法語:Ibrahim RACHIDI,1980~ )的名字源自安拉的六大使者之一的易卜拉欣(Ibrahim/ Ibrahim);其他許多來自阿拉伯語人名都是科摩羅人取名的來源,如政治家阿扎利?阿蘇馬尼(英語:Azali ASSOUMANI,法語:Azali ASSOUMANI,1959~ ,1999~ 2002、2002~2006在任總統(tǒng))的名字“阿扎利”(Azali/ Azali)意為“永恒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