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東郎壘崔府君廟
未了情
明代嘉靖《彰德府志·祠祀志·磁州》載:“崔府君廟,在州城內(nèi)東北一里……臨漳、林、武、涉俱有廟?!苯窳觋栨?zhèn)東郎壘村西北部就有一座崔府君廟,這在林州境內(nèi)還是少見的。
廟院坐北朝南,廟門口立有八九塊碑刻。廟門門額上寫著“府君廟”三字,門和廟墻都是近年新建的。府君廟位于院子北邊,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下邊石基座,中有兩層踏跺,邊有垂帶。前有檐廊,中間二木柱,柱下是鼓形石柱礎(chǔ),柱上兩側(cè)是雀替,頂是平立枋、荷葉墩、撩檐槫、檐椽、飛子;坡頂是灰筒瓦硬山頂,五脊六獸。山墻與后墻由青磚砌筑。廊后邊正中開四隔扇門,門兩邊有坎墻,上為窗,隔扇門上、門腦、窗子均是碼三箭花欞。門額中掛著匾上寫著“府君廟”。殿內(nèi)有崔府君塑像。
此殿西側(cè)有三皇殿三間,院東邊是老祖殿三間,西邊是送子觀音殿,院中間有一條向北彎曲的墻,南面畫有九條龍。在院西邊南側(cè)立一通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刻立的橫式碑,碑名《重修府君廟碑記》,長133厘米,高99厘米。碑中寫有:重修本境顯微尊神廟一所,唐天寶十二年(753年)重修,正德七年(1512年)重修。由此可知郎壘村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tǒng)村落。
從院南邊越過觀音殿,西邊又是一個廟院。院北有一座天爺?shù)?。下是?0厘米的石基座,中有踏跺三級,前墻上兩個石柱子,上刻有楹聯(lián):“無聲無臭黃金臨大千恭數(shù),日旦日昭白玉宮天一神威?!敝虚g開四隔扇門,隔扇門上部與兩邊坎墻上窗子也是碼三箭花欞,門額窗是工字花欞,中懸豎形匾,上寫篆體字“天爺?shù)睢?。前檐有簡單的斗栱,坡是灰筒瓦卷棚頂,其后緊接是硬山頂?shù)睢?/p>
在院外大門西側(cè)有清乾隆十年(1745年)刻立的《創(chuàng)建玉皇廟拜殿并重修府君廟碑》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刻立的《改造顯微王廟觀碑》。
清人胡聘之撰《山右石刻叢編》一書中收錄有兩篇《重修崔府廟碑記》碑文,其中一篇為元代至元五年(1339年)王仲安撰,碑記詳細記述了崔府君的來歷,“夫府君神者,世本祁州鼓城(今山西省昔陽縣)人也,姓崔氏,名玨,字子玉……唐貞觀間,進士取應(yīng)。凡仕為令尹者三:始任長子,次滏陽,次衛(wèi)縣。其守職也,廉潔無私,治端有異。省刑罰,民無怨,以虐,均賦役,吏無緣以巧法,福善過淫,弭賊息盜,至于除虎害,告水災(zāi)絕飛蝗遠強暴。”
金元好問《崔府廟碑記》“唐崔子玉府君祠,在所有之?;蛑^之亞岳,或謂之顯應(yīng)王者?!薄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說“景祐二年(1035年),封崔府君為護國顯應(yīng)公。
府君,唐貞觀中為滏陽令,再遷蒲州刺史,失其名。在滏陽有愛惠名,立祠后,因葬其地。咸平三年(1000年),嘗命磁州葺其廟,而京師北郊及郡縣建廟宇,奉之如岳祠”。另有《文獻通考》中載“宋崔府君廟在京城北,相傳唐滏陽令設(shè)為神,主幽冥事。廟在磁州。淳化初(990年),民有于此置廟,后詔修廟宇,賜名護國廟,及送衣服供具。景德元年(1004年)重修,每歲春秋,令開封府遣官致祭。后封護國顯應(yīng)公”。
郎壘村府君廟大門外東側(cè)的一塊碑中還寫有靖康之變時,康王“途經(jīng)太行山,夜宿郎壘府君廟”。郎壘百姓聽說開封東京被金攻占,二帝被俘。八大姓(田、劉、申、郭、張、董、周、路)族老共議,上書康王,擁立其為帝。因洹河暴漲(陵陽河)康王無法南下。郎壘八大姓族老共議派人南下護駕,公派男丁160人陪王護駕,南渡洹河直奔臨安,始為南宋高宗皇帝。時到今日,蘇杭二州還有郎壘先祖姓氏后人。因康王夜宿郎壘府君廟,高宗皇帝為感恩府君廟“神靈護佑”,加封郎壘府君廟為顯微王神廟。
崔府君自北宋以來不僅被民間所祭拜,而且不斷被王朝統(tǒng)治者加封,覆蓋范圍有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影響力很大。各式各樣的宋元明清的小說涉及關(guān)于崔府君的崇拜,北宋以來小說家爭相渲染的莫過于“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度泵藭帯贰吨信d顯應(yīng)觀記》《使金錄》和《靖炎兩朝見聞卷》等資料中都有記載,而《靖炎兩朝見聞卷》下卷中對此事的記載最為翔實。相傳宋高宗南逃時,后有金兵追趕,崔府君托夢于他,并將自己的馬借給他,趙構(gòu)過江后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所騎的是泥塑的馬,才知道是崔府君以泥馬助佑。
祠神信仰中的自然神、動物神、人物神在唐宋時期經(jīng)歷了一個興起、傳播的過程。人物神于唐代產(chǎn)生,宋代開始傳播,在元代已經(jīng)有了一定地域范圍。人物神中的崔府君,文獻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北宋的河北磁縣,磁縣崔府君廟在北宋被賜額為“本廟”,而山西長子另有一座崔府君廟,兩廟傳說不盡相同,其一為縣令崔玨,其二則稱其擅長捕虎,另有河東地區(qū)的崔府君,共三個版本,三種傳說在元代合而為一。
到明清時期商業(yè)的發(fā)展,以山西潞澤商人為代表的群體才促進了本地民間信仰的流傳。每座祠廟多為一定范圍內(nèi)的村落所供奉,這些村落在南部太行山區(qū)沿著河谷或山勢自然分布,構(gòu)成了山西晉東南、冀南、豫北一帶崔府君祠廟信仰流傳的常見模式。(張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