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上黨襄垣連氏始祖祠及宗族信俗
健忘癥
山西上黨連氏始祖祠,連氏根祖地,距今已400多年,是全世界連氏族人惟一公認的連氏始祖祠。2009年4月6日,連戰(zhàn)先生攜夫人到此認祖祭祀。另據2010年5月2日《山西日報》報道:連戰(zhàn)2010年5月1日在海協(xié)會會長陳云林的陪同下參觀世博山西館時,指著長治位置告訴大家,這里是他的“老家”。
上黨連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作過維修,道光十年三月重修,并刻石碑嵌于祠堂西壁,碑文曰:“連族乃知氏源周魯,系出伯禽矣”。近年來祠堂又進行了三次大的修繕,一直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格。
祠堂廣場有戲樓一座,闊五楹;祠堂與戲樓中軸線上塑唐飛騎尉連簡塑像;祠堂正面山門,高居二十八級臺階之上,顯得十分壯觀。拾階而上,進入祠堂。正殿三間供奉連氏開宗始祖連稱夫婦;東側供奉唐代后連氏遷外開派祖30宗位,西側供奉祖地一脈30宗位。東、西偏殿各一間,分別供奉忠肅公連南夫和剛烈公連楹;東、西廂房陳列連氏碑刻和族譜及相關活動資料。祠堂后院有獻廳、東西廂房。整個建筑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勾欄畫棟,保留了原有的風格。這一景觀在上黨地區(qū)絕無僅有。
連氏宗祠不僅具有姓氏文化研究的內涵,而且對于古建筑的研究也頗具歷史價值。
中華連氏祖源系出魯周公姬旦子孫后裔,連氏根祖在上黨襄垣,開宗始祖為春秋時齊大夫連稱,據專家考證,早期連氏發(fā)祥地為襄垣縣純孝鄉(xiāng)桃樹村,陽澤河、南豐溝、黃樓北、九莊分別為元代后連氏發(fā)祥地之一。襄垣連氏在族裔家族生活方面有著許多獨特的方式、方法,這些方式方法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不斷更新、完善,形成了連氏宗族獨特的信仰、習俗。
連氏宗族信俗主要表現(xiàn)在婚嫁、生養(yǎng)、喪葬等方面,婚俗中表現(xiàn)為:結婚當天新郎必須戴上舅舅買的帽子,到女家不吃雞肉。新娘出門時嫂嫂不能相送,衣服忌有口袋。和新郎、新娘屬相相克的男女賓客和瘝寡之人不能進入新房。新郎、新娘臨行前要“挖富貴”,結婚頭一天要到祖墳去祭祀;生養(yǎng)方面表現(xiàn)為:請全福之人為新郎理發(fā),為新娘開臉。入洞房后新人需吃兩碗生“疙瘩湯”,借文生意。孩子生下由族中長者按輩詞起名。
喪葬習俗表現(xiàn)為:初終入殮時,為死者換上預先特制的“送老衣”,件數為單,忌用皮、毛料。出殯之日,由連姓主喪人邀請兩個不同姓氏的人,站立墳頭,從背后手握“柳栽”,象征性地往上拔三下,寓意后世子孫發(fā)達之意。治喪期間,嫡親孝子戴“抓髻帽”,其余孝子則戴“平頂帽”,出殯三日后,到墳塋祭奠。此后,過單七、百日,每逢一、三、五、七、九周年,孝子拜祭,九周年又稱“完周年”,至此,喪葬禮儀全部結束。
連氏宗族信俗的傳承對于弘揚民族文化,促進人們的價值認同、心理趨同和協(xié)助共事、團結互進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為譜牒文化研究提供珍貴的實物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