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揭陽“科第世家”坊
薰衣草
烏美村位于空港經濟區(qū)地都鎮(zhèn),坐北朝南,背靠鄒堂山傍,面臨榕江。古時據堪輿學家言,這里是睡獅地,于是在鄒堂的東邊建起了吉祥寺,借暮鼓晨鐘時刻催醒睡獅。鄒堂山山青林翠,幽草自生;山有嶙石,碑刻林立;村莊里屋廬竹林宅祠相間。悠然間,雞犬相聞,村煙乍起,屋前樹底,有老者笑語相問,仿佛你只是遠歸之人,溫爾相熟,所謂一旦相逢,不為生客,便是如此了。
科第世家坊位于揭陽市空港經濟區(qū)地都鎮(zhèn)鄒堂烏門頂(烏美村),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為鄒堂鄭氏十五世祖鄭其崇于清朝康熙年間所建。
據《揭陽縣志》記載,鄭其崇于康熙八年(1669年)中己酉科舉人,官至內閣中書。于乞假歸里日,以建祖祠、增祭業(yè)為務。鄭其崇是明朝進士官至貴州左布政使鄭旻的玄孫,鄒堂鄭氏自鄭旻首登黃榜,至鄭其崇中試,五世之中四代科甲奏捷,故立“科第世家”坊(非三代以上不成“世家”)。
在烏美村,有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鄒堂鄭氏祖祠,其大門口有“科第世家”坊,已聳立300余年。
鄒堂鄭氏祖祠,俗稱“始祖祠”,建于清初,有二進廳、雙火巷,幾經焚毀,又幾經重修,如今依然屹立在鄒堂山下。大門外立麒麟照壁,古風依舊。
“科第世家”坊就坐落在鄒堂鄭氏祖祠外右側,為二層式石基的三門四柱全石結構,全坊高約5米,闊約7米,四柱均為圓形石柱,柱子下部1.5米處,內外側均為戎葫蘆型護石,柱頂各有一只閉口石獅。獅子高0.55米,身長0.36米,二石柱中間懸掛方形牌匾,中間橫書“科第世家”四個楷書。匾額兩側各有一幅美觀精致的鰲魚圖;邊柱于中柱間立有一只貅獸。鄭氏祖祠和“科第世家”坊渾然自成一體,是鄒堂一大標識性的建筑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據族譜記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鄒堂人鄭其崇中舉,官拜內閣中書,于“乞假歸里日,以建祖祠、增祭業(yè)為務”修建祠,并立“科第世家”坊。
一人中舉,卻敢稱“科第世家”,這來頭自是不凡。是的,由鄭其崇往上溯至其太祖父鄭旻首登黃榜開始,五世之中有四代科甲奏捷,這“科第世家”也就沒有夸大其詞了。
鄭旻(1523年~1584年),鄒堂(今地都烏美)人,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考中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成“諸大綬榜”二甲八十一名進士,官至貴州左布政使,歷嘉靖、隆慶、萬歷三朝,一生事跡,《貴州通志》《廣東通志》《潮州府志》《揭陽縣志》《海陽縣志》《地都區(qū)志》和《鄒堂鄭氏族譜》(1997年版)等都有記載。
鄭旻其后有繼,子孫昌達,家族繁榮。鄭旻生有鄭育漸、鄭育巽、鄭育閏、鄭育雄四子。到其孫鄭科偉,曾孫鄭匡夏,玄孫鄭其崇時,五代人有四代科甲奏捷,因有“科第世家”的榮耀。
鄭育漸于萬歷四年(1576年)經過考試而成了舉人,他熱衷于哲學的研究,有探索理學文章與論述潮州時政書札的合集《希言草》。鄭育漸晚年居住潮州城,樂于興辦公益事業(yè),扶持貧困賑濟他人,德行感動了潮州城士林與民眾,海陽舉人沈一芝等向有關衙門報告了他的學識和美行,遂被朝廷遙授為都察院都事。
鄭旻三個玄孫:鄭遜為貢生、鄭溶為拔貢,鄭其崇中康熙八年(1669年)舉人,當時合稱“三鄭”。鄭其崇特別聰敏好學,中舉后,當官內閣中書。鄭其崇多才多藝,“嫻聲律,工書法,馳譽京華”,詩也詼諧多趣。
鄭旻在外為官,卻十分關注對家族后代的文化教育。他在回鄉(xiāng)省親期間建筑了山園。據資料記載,山園倚桑浦山而筑,隨地形的變化靈活緊湊而建,創(chuàng)造出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園內建筑有集美樓(即大書齋)、戲臺、蓮池、假山等,廳、堂、軒、閣、亭、榭的建筑頗具藝術特色。建造這樣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園林作為家族后代的書齋,讓優(yōu)良文化代代傳承的意蘊何其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