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人為什么在院子里放水缸(2)
江晚吟
公元1420年故宮建成,緊接著第二年,故宮就發(fā)生了一次重大的火災,將金碧輝煌的三大殿,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的金鑾殿燒成一堆瓦礫,這對于當時的明成祖朱棣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因為這座舉世無雙的宮殿,是他驅(qū)使了10萬工匠和數(shù)十萬人次的勞役,并耗費了無數(shù)國家財力才建立起來的,而且這座代表著天庭的紫禁城也是皇帝權(quán)力的象征,這一場大火不但將物質(zhì)的宮殿燒毀了,也將皇帝的威嚴和面子燒的一干二凈。在此后的時間里,被焚毀的金鑾殿就躺在一片廢墟中,直到19年后明朝的皇帝積攢了足夠的財富,才重建了三大殿。
到了清朝之后,康熙十八年太和殿火災,乾隆二十三年貞度門火災,嘉慶二年乾清宮、交泰殿火災,同治八年武英殿火災,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太和門火災···,在這些不斷出現(xiàn)的而重大火災面前,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為主的紫禁城根本無力抵抗,但除了這些造成重大后果的火災之外,還有很多小型的起火事件,在發(fā)現(xiàn)的第一瞬間,都是靠著這些門海和激桶處(清宮消防隊)的消防水車才消弭于無形的。所以無論皇宮還是民間,古人在院子和房屋中間擺放水缸,并不全是為了今人那些聚氣納財之類的虛幻目標,更多的是為了防患于未然,在火災來臨之際能最大限度的保護家人和財產(chǎn)。
就像是老輩人在吃水的缸里養(yǎng)魚一樣,他們只知道這樣做是有余(魚)的意思,但在這些習慣中蘊含的卻是古人傳下來的智慧,蓋因為古人飲水條件較差,水中難免會有一些寄生蟲或是水藻之類的不潔之物,因此把魚放進去,就可以用食物鏈這種最簡單的方法解決這個難題,同時若是水質(zhì)有毒,那放入缸中的魚兒死亡之后也自然給人提了醒。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雖然看起來像是玄之又玄的無稽之談,但能夠在歷史中流傳下來的,自然也有著最樸素的道理,所以在面對那些歷史遺產(chǎn)的時候,我們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