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民俗之“塘河婚俗”(3)
富貴醬
塘河婚俗始于宋代,興于明代,清朝傳至重慶的永川、巴南、綦江以及四川的合江,貴州的赤水、習(xí)水等縣市。塘河婚俗是塘河人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建立婚姻家庭中形成的一種人生禮俗。
塘河婚俗有十二個禮儀過程:說媒;做相;開庚;男方辦接妝;女方辦嫁妝;出閣;送親、迎娶;拜堂;辦筵席酒;鬧房;參廚;謝媒。
其特征有:
1、禮節(jié)繁多而緊湊,場面大,氣氛熱烈,具有濃郁的渝、川、黔鄉(xiāng)土風(fēng)情;
2、婚禮過程充滿了新郎新娘及雙方父母的喜、怒、哀、樂;
3、吹、打、樂都很有地方特色,出閣“哭嫁”的曲和詞相當有藝術(shù)價值,旁人聽了都要掉淚;
4、筵席酒具有獨特的渝、川、黔菜肴風(fēng)味,是典型的禮儀菜肴。
具體程序
1、說媒(也稱做媒)。媒婆帶著少男到女方家說媒。媒婆一般為50歲左右,女性居多,年齡越大資格越老經(jīng)驗越豐富的,信譽度越高。媒婆在男女婚事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古代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婆一般以拜師學(xué)藝為主要傳承,說媒是一項受人尊重的職業(yè)。做媒成功后,結(jié)婚時男方為了表達謝意要謝媒。謝媒一般以錢物為主,古代以金銀首飾,現(xiàn)為人民幣;物為冰糖、豬頭、豬腳、衣服。冰糖表示媒婆嘴甜,豬頭表示會說,豬腳表示媒婆為促成婚事跑了路。
2、做相。經(jīng)過媒婆在男女雙方父母家游說,都覺得門當戶對,有一定意向或誠意,媒婆就告訴雙方父母,開始做相(訂婚)。訂婚不由少男少女是否愿意,只要雙方父母同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做相男方要送一定禮物。先前女方經(jīng)過媒婆告訴男方有多少親戚老輩,應(yīng)準備多少禮物。凡是老輩都應(yīng)送一份禮物。一般,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外公、外婆每人一塊人親菜(豬肉)、一包冰糖、一瓶酒;叔子、姑姑、舅爺、舅娘每人一包冰糖;姑娘四套衣服、頭上用的飾品、化裝品和首飾(一般為玉鐲)。男方把禮品準備好后裝成四臺盒,然后找道士先生擇好黃道吉日,由男方家父母和少男一起抬到女方家,由男女雙方父母和少男坐在一起,由媒婆介紹雙方認識、家庭情況、社會關(guān)系,但少女不能參加,也不能和少男見面,但有的少女也悄悄在繡樓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