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牛街彝族鴰鴣節(jié)
笑寒子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七這一天,二宜可壩村方圓數(shù)十里的各族人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涌來,扶老攜幼,匯聚到村后的山坡上,殺雞宰羊祭祀“鴰鴣” 神,祈求全村風調(diào)雨順、糧食豐收、人丁興旺、幸福安康。這一民俗已經(jīng)延續(xù)了150多年。
彌渡縣牛街彝族鄉(xiāng)馬鞍村委會二宜可壩村位于牛街鄉(xiāng)南面,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13公里,距縣城83公里,全村有39戶157人。二宜可壩原名“烏里可包”?!盀趵铩睘樨堫^鷹,“可包”為多,意為此地貓頭鷹多。二宜可壩是典型的彝族村寨,有獨特的民族風情、歡鬧的節(jié)日慶典,古老的彝族傳統(tǒng)文化在這里不斷地得到傳承。村里人稱布谷鳥為“鴰鴣”,鴰鴣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飛行急速無聲。芒種前后,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的叫聲。
陽春三月,正當村民們忙于春耕之際,二宜可壩的山谷間,總是傳來布谷鳥催耕的鳴叫聲——“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在當?shù)匾腿丝磥?,布谷鳥是從天神那里飛到山寨來告訴人們抓緊春耕生產(chǎn)的神鳥。傳說遠古的時候,彝人不會分四季,生產(chǎn)不懂節(jié)令,日子過得很苦,天神看到了,非常同情,就派遣布谷鳥向人間報春。布谷鳥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把春天的信息帶到人間。還教會彝人分四季、節(jié)令,懂得何時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彝族人民為紀念布谷鳥的恩情,每年人們聽到布谷鳥的叫聲以后,就按傳統(tǒng)習俗,籌辦美酒佳肴,祭祀“鴰鴣”神。
祭“鴰鴣”儀式在神樹下舉行,由村里的畢摩主持。吉時一到,村民們便燒香炸鞭炮給三棵神樹披紅掛彩。公祭的獻物是一只大羯羊,羊殺死后供奉在祭臺上,呈跪匐狀。參加公祭的村民將白米、臘肉、大獻雞和一束香交給祭師貢到祭臺上,大家在“鴰鴣”神樹下一一跪好,由村里的祭師為每戶問三卦,三卦皆為順卦者即被選為來年的“鴰鴣”頭;被選中的七個“鴰鴣”頭,要在來年準備羊、雞和臘肉請全村人吃飯,到時各家都會帶一些食品,并前去幫忙。選好來年的“鴰鴣”頭后,祭師用準備好的鍋灰將本年和來年的“鴰鴣”頭滿臉涂黑,祝福他們及家人幸福吉祥;在震耳的爆竹聲中,新選的“鴰鴣”頭迅速將本年的“鴰鴣”頭反背回村。
祭祀打歌的場面喜慶熱鬧。彝族女青年身系銀制桂花、繡花圍腰,包頭上插著彈動搖晃的花枝,胸前掛著銀鏈三須。男青年們身著羊皮,頭纏白毛巾。大家隨著有節(jié)奏的笙、笛聲,盡情地唱呀,跳呀,邊舞邊歌,此起彼落,歌賀二十四節(jié)令:大寒小寒隨冬去,鳥語花香地不老。阿蘇嘖尼喲勒!立春雨水春天到,背籠(鳥)打給鴰鴣酒。阿蘇嘖尼喲勒!驚蟄春分兩開泰,鴰鴣叫你快育秧。阿蘇嘖尼喲勒!清明谷雨燒香火,背籠叫你收豆麥。阿蘇嘖尼喲勒!立夏小滿遍地金,阿烏(鳥)叫你栽種了。阿蘇嘖尼喲勒!芒種夏至正端午,山頭叫到河底來。阿蘇嘖尼喲勒!大暑小暑是秋收,谷子低頭苞麥香。阿蘇嘖尼喲勒!立秋處暑鳥歸山,五谷豐登堆滿倉。阿蘇嘖尼喲勒!白露秋分中秋節(jié),四塊換新地翻白。阿蘇嘖尼喲勒!寒露霜降戲重陽,處處只見云悠悠。阿蘇嘖尼喲勒!立冬小雪忘雨水,靠天吃飯撐肚皮。阿蘇嘖尼喲勒!大雪冬至迎春到,四季發(fā)財保平安。阿蘇嘖尼喲勒!
整個場面象爛漫的山花,歌聲象澎湃的江河,擁擠的觀眾層層環(huán)繞,摩肩擦背。舞步聲、“阿蘇嘖尼喲勒!”吼叫聲、笙笛聲響成一片,伴隨著陣陣松濤聲,不時在山谷中回蕩。
整個公祭儀式結(jié)束后,在“鴰鴣”神的庇佑下,勤勞善良的彝家人滿懷希望,繼續(xù)著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