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實為“女人節(jié)” 源于遠古對女陰生殖崇拜(2)
南瑤君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jù)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中秋是女人的節(jié)日,月亮屬陰,月光菩薩是女人,女人敬奉女人,女人保佑女人。當月亮升起來以后,婦女們要依次跪拜,男性一般不參與。拜完之后撤供,然后把“月宮神馬”與千張、元寶一起在院子中焚化。之后,一家老小都聚在院子里,分食月餅、水果等供品。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求子”是一個永恒的母題,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中秋求子的習俗主要表現(xiàn)為“照月得子”和“偷瓜得子”。中秋之夜,久婚不孕的婦女可在月行中天之際,獨自坐在庭院中,讓月光照耀自己。人們相信,不久,不孕的婦女就會懷孕。偷瓜得子的方法是,中秋之夜,無子的婦女可到別人的菜園中偷一個冬瓜,并在冬瓜上插一個紅辣椒。無子的婦女便可喜得貴子。在湖南則是偷南瓜,中秋節(jié)晚上,趁主人賞月不在屋時,要好的鄰居就秘密地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須是已經(jīng)有兒女的人。他們先選中村里最惡的一戶人家,從園中偷只大南瓜,在瓜上畫娃娃的面目,再用一節(jié)五寸長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內(nèi),順著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滿為止。送子人將南瓜藏在主人的被窩中,等主人回房睡覺時用手拉被,南瓜娃娃一動,水便順著竹管流了出來,就像小孩尿床一樣。而丟瓜的人家一早起來便罵,據(jù)說,罵得越兇,將來生的娃娃越健壯。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兒女,便要兒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媽”。
中秋節(jié)的特色元素有月宮、月餅、嫦娥、玉兔、月桂等,都跟月亮有關,這些紀念物或者說象征符號豐富、浪漫、富于情趣。民間也有許多跳月、走月等月下行游的習俗。至此,中秋拜月的女性生殖崇拜意味慢慢淡出歷史舞臺,為“花好月圓人團圓”的主題所取代。
月神崇拜的傳說記錄著母系社會往古歲月的云煙,反映著尋找母親溫暖懷抱的文化主題,月亮的升起在漫漫長夜里喚起跨越時空的親切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