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
美霞氏
羊皮筏:撒拉、回、東鄉(xiāng)、保安、土等民族的傳統(tǒng)水上交通運(yùn)輸工具。流行于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黃河沿岸。其制法是編圓木棍為排,下栓數(shù)個、數(shù)十個皮囊即成。使用時皮囊在下,木排在上??沙巳?,可載貨。小的可載重二三噸,大的可載重10余噸。
皮筏子按制作原料又可分為羊皮筏和牛皮筏。羊皮筏多用山羊皮制成。皮囊的制作方法是,將羊宰殺后,先去頭,然后從頸口處取出肉、骨、內(nèi)臟,剩下一張完整的皮子。
將其放入水中浸泡數(shù)日,撈出曝曬一日,將毛刮凈,灌入適量食鹽、水和植物油,再次曝曬至外皮呈紅褐即可。組筏時用口吹充氣,扎好口便成。牛皮筏的制作與羊皮筏大體相同。
皮筏子制作簡單、結(jié)實(shí)耐用,而且重量輕,一個人便可背負(fù)搬移。甘肅大河家一帶的撒拉族群眾渡黃河時常乘坐牛皮筏。牛皮筏有大、小兩種,大的用6個或8個牛皮袋并列串連而成,小的只用4個牛皮袋,均連成正方形,上面加綁橫木。大筏可載20余人,小筏能載七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