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仙婚俗 請女婿的來歷
沫小諾
中國古代最重婚禮,從周代就確定了六禮,以后代代相傳。至今各地婚俗中或多或少還存在六禮的遺跡。但是有些結婚儀式卻名存實亡,很難知道其來歷。
在莆仙,結婚后第二天(有的地方是第三天)早上,新婚夫婦來到廳堂,拜祭祖先。然后,新娘的兄弟(一般是最小的弟弟)來了,迎接新郎新娘去女家,女家中午設宴招待。新婚夫婦于當天下午回夫家。這在莆仙稱為“請女婿”,也有的地方叫“請轉馬”。新娘分明是坐轎或乘車或步行去男家的,為什么叫“請轉馬”?
原來,這也是古已有之的風俗。
《左傳·宣公五年》:“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女。冬。來。反馬也?!睍x杜預注:“禮:送女留其送馬,謙不敢自安。三月廟見,遣使反馬。高固遂與叔姬具寧?!碧瓶追f達疏:“禮:送女適于夫氏,留其所送之馬,謙不敢自安于夫。若被出棄,則將乘之以歸。故留之也。至三月廟見,夫婦之情既固,則夫家遣使反其所留之馬,以示與之偕老,不復歸也。法當遣使,不合親行。高固因叔姬歸寧,遂親自反馬,與之俱來?!?/p>
春秋時,按照禮法,大夫以上嫁女,用車馬送到夫家。這馬就留在夫家。表示新娘不敢認為夫家已真正接納了她,留著馬,一旦被丈夫遺棄,就可以騎著那馬回娘家。三個月后,夫妻感情已牢固,夫家就派個人,把馬送還女家,表示夫妻可以白頭到老。這就是“反馬”的意思。可見最遲在春秋時代,已經有“反馬”的禮儀。
春秋魯宣公五年(2611年前)九月,齊國大夫高固來魯國親迎魯宣公的女兒叔姬成婚。三個月以后已是冬季,高固來魯國反馬,同時送叔姬回娘家(歸寧)。按照禮法,派個人反馬就行了。高固身為齊國大夫,親自反馬,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因此《春秋》記下這件事,表示譏諷。這個小小的史事,卻讓我們知道春秋時的一個婚俗。
可見今莆仙請“轉馬”的風俗來自古代的“反馬”。春秋時婦女地位低,三個月以后才“反馬”,現(xiàn)在莆仙第二天或第三天就請“轉馬”了。莆仙地區(qū)沒有馬,請“轉馬”只是個儀式而已。去還馬的是陪伴他們的男儐相或新郎本人,順便帶新娘回娘家。春秋時大夫以上,家有家廟,新娘只有到家廟拜過祖先,才真正算是夫家的人,然后才有“反馬”?,F(xiàn)在莆仙普通老百姓只在廳堂設祖宗牌位,拜祖先的儀式就在那兒進行。
甜蜜的山區(qū)婚俗———“請轉馬”
在莆田民間,那富有特色、絢麗多姿的婚俗習慣,成了莆仙節(jié)日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新娘嫁出的第二天中午,娘家派新娘的弟弟(小舅子)到男家邀請新郎、新娘第一次回家省親,若新娘沒有弟弟的,可讓至親的孩子代替。小舅子隨帶行李是有講究的,肩挑酒壺和紅袋子,酒壺里斟半壺米酒,因為酒是經發(fā)酵而成的,寓意財丁駿發(fā) ,而另一邊的紅袋子里裝上果盒和請?zhí)?,果盒里裝滿糖果、紅棗、花生,寓之早生貴子、子孫滿堂。一路上,村里人見了,會戲謔地高喊“牛仔偷吃麥子啦……”(莆田話小舅子和“牛仔”諧音)。
新郎家迎接“牛仔”的儀式頗為隆重,體現(xiàn)了新郎家對新娘的絕對尊重。酒席結束后,新郎手捧著放有酒杯的盤子,給“牛仔”“掛脰”紅包(數(shù)額不一)。晚上再次宴請“牛仔”,請鄉(xiāng)里威望較高的族親陪同。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在“牛仔”陪同下“轉馬”回娘家“做子婿”,這時原先酒壺中的米酒換成了清水,寓意夫妻感情深,喝水都覺得是甜的,還要隨帶甘蔗兩株(留根帶葉的),寓意生活節(jié)節(jié)甜,如果岳父母已上五旬,新娘還要挑上盤擔“補祝壽”。在族親的歡送下,新郎跟在新娘之后出門到女方家中。
到達岳父家祖厝古廳門前時,女家鳴炮奏樂,岳父會給女婿“拜見禮”,紅包數(shù)額一般是昨天給“牛仔”的兩倍。再由族親中輩份較高的老者牽著新郎右手,步入古廳拜謁女方家祖先,稱拜“公媽”。之后,“牛仔”就端上“蛋茶”、點心請新郎新娘吃,新郎新娘要雙雙回“答謝禮”紅包。用過點心后,新郎新娘開始敬喜煙、分喜糖,拜見新娘親戚,稱“認親”。
中午,款待女婿的“子婿酒”開始了,禮節(jié)相當隆重。娘家會請來輩份較高,比較尊貴的親戚朋友作陪,在女婿坐的主桌(稱“橫頭桌”)上,除了擺放喜糖、花生、橄欖外,還要擺上一個雞頭,雞嘴正對著女婿。筵席過程中,新女婿還要敬香煙,新娘要分糖果。
回程時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帶回紅紙封腰的竹子一對(帶回栽上,寓為生活節(jié)節(jié)高,枝繁葉茂,綠葉常青)、月季花一棵、雌雄童子雞一對,祝愿從頭到尾夫妻和氣,日子甜蜜。娘家人還要做甜食“婆婆米時”(含時來運轉,生活甜蜜)讓女兒帶回家給婆婆品嘗,表達家庭和和睦睦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