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奉新百丈山及其傳說
亦白
百丈山位于江西省奉新縣境內,海拔逾千米,在省級名勝--百丈山風景名勝區(qū)內,距縣城七十三公里。百丈山由東向西,分上百丈、中百丈、下百丈,面積約三十平方公里,這里馮水倒出,飛下千尺,其西北勢出群山,故又名大雄峰。山南則平原夷坦,四山環(huán)拱。山上峰巒疊翠,峭壁聳峙,危崖突兀,怪石嵯峨,茂林隱天蔽日,修竹迎風搖弋,峭壁嵐光四溢,四季霧繞云飛。唐代大智懷海禪師在此開山創(chuàng)寺。
奉新古代有十大名勝,百丈山即占其二,一是“靈境御題”,二是“百丈猿聲”,相傳寺后常有青猴聽經(jīng),之后則長嘯而去。歷代文人騷客曾到此游覽山水,呤詩作賦,最著名的有唐宣宗李忱、柳公權、黃庭堅、周敦頤、湯顯祖、蔡國珍等,他們留下的佳章麗藻,捧讀是卷如身臨其境。他們的傳奇故事穿越山谷蕩滌人間。
百丈山是南潦河的發(fā)源地,也是中國佛教禪宗《禪門規(guī)式》的發(fā)祥地。懷海禪師在此開山創(chuàng)立百丈禪寺,制定《禪門規(guī)式》,號“天下清規(guī)”。唐宣宗李忱為光王時,為武宗所忌,曾晦跡云游至百丈寺,在此出家隱居二十三年之久。曾寫下:“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仙花不間三春秀,靈境無時六月寒;惟有上方人罕至,晨鐘暮鼓碧云端。”的佳句名篇。柳公權更是留下了“天下清規(guī)”的寶墨石刻,呤出了:“禪地無塵夜,焚香話所歸;樹搖幽鳥夢,瑩人定蟬衣。”的著名詩句。宋代黃庭堅在《百丈山》的詩中贊道:“萬丈雄峰插紫宵,路當窮處架仙橋;上觀碧落星辰近,下睹紅塵世界遙”。而今人亦有“百丈山高望不窮,大雄岳阜翠摩空;一川飛瀑三千尺,九座回峰十二重”的詩作。異曲同工,令人神往。
百丈山時分四季,卻無酷暑,年平均氣溫攝氏十四度,七月份平均氣溫只有二十五攝氏度。百丈山山多地少,植被豐富。林地面積達50265畝,其中竹林面積41775畝,毛竹蓄積量587萬支,衫雜林面積8490畝,活立木蓄積量達1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92%,全縣首屈一指,在宜春市乃至江西省也屬前列。百丈山境內水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946毫米,這里氣候宜人,實為洞天福地,人間仙境。
百丈山名勝古跡很多,有百丈寺、“天下清規(guī)”石刻、野狐巖、龍蟠石、拂石弾琴、仙人舊館、黃犬墳、木人冢、百丈瀑布等。
百丈山村民多為客家人,受佛教文化的影響,這里的民風淳樸,心地光明,嫉惡揚善,樂于助人。如今的百丈山禪林竹海,山寺輝煌,風光秀美,村民和諧,盡顯仙源靈境之新貌。
百丈寺座落于奉新縣百丈山大雄峰下,是中國佛教界頗具影響的“禪林清規(guī)”發(fā)祥地,為中國佛教十大古寺廟之一。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懷海大師來到大雄山當主持。隨著一代禪宗大師的到來,一時百丈山“庵廬環(huán)繞”,供施相積,徒眾愈多。眾多高僧,包括后來紛紛開宗立派的大禪師,如希運、靈佑、曇晟、大安、五峰、神贊、智閑等皆入百丈,參禪于懷海。懷海大師在佛教禪宗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除了培養(yǎng)出一批重要的禪師外,最主要的還是確立了禪宗的基本戒律《百丈清規(guī)》,這一歷史功勛就是在奉新百丈寺完成的。《豫章書》還記載了唐宣宗李忱在登基前,曾有一段落難晦跡于叢林,出家百丈寺的經(jīng)歷。
伴隨著佛教的發(fā)展歷史,一些得道高僧的佛教故事在百丈山區(qū)老百姓的口耳相傳中得到升華,逐漸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佛教故事傳說和佛教故事典故。其中一些典故還成為佛教史上有名的公案和故事。這既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大師的敬仰,也表達了信眾對宗教的虔誠。禪宗歷史上,百丈寺和百丈清規(guī)是有著重大影響力的一段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形成的傳說、故事、典故,正反映著佛教禪宗中國化之路上最典型的印跡。這些傳說、典故主要出于百丈山風景區(qū),流傳甚為廣泛,有些還遠傳日本、東南亞地區(qū),顯現(xiàn)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流傳最多的是,約在1500年以前,一次,有個小孩隨母親到廟里去燒香拜佛,在廟里看見許許多多的菩薩,十分興奮也十分好奇,他就問母親:媽,這是什么?他母親回答:這是佛菩薩。小孩說:佛怎么跟人一樣???我長大了也要做佛。
60年后,這個從小立志成佛的孩子果然成為了中國禪宗歷史上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這就是懷海大師。懷海是唐代著名禪師馬祖道一的嫡傳弟子。馬祖道一有三個有名的大弟子,號稱三大師,懷海大師便是其中之一。懷海大師到奉新百丈寺做主持之后,使百丈寺名聲大震,當時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
唐宣宗登基前,為躲避宮廷之爭,便向一個僧人請教,那個僧人什么話都沒說,只在唐宣宗手心里寫上了“百丈”兩個字。于是,唐宣宗就不遠千里來到了奉新百丈山,而且在百丈山留下了很多遺跡。現(xiàn)在百丈寺后面還有兩塊大石頭,其中有一塊相傳唐宣宗每天都要在那上面打坐,后來他登基了,鄉(xiāng)民們便把這塊石頭取名為“龍盤石”。唐宣宗還留下了吟誦百丈雄峰的詩句“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彰顯出了他內心濃烈的龍庭之志。唐宣宗即位以后,還念念不忘曾經(jīng)的求法之地,特御賜“大智壽圣禪寺”的匾額。所以百丈寺又有大智寺之稱,并被當?shù)氐泥l(xiāng)民沿用至今。
懷海大師在百丈寺做主持期間,最有名的傳說和典故當屬騎牛覓牛的故事。當年福州有個叫大安的禪師,有一天他來到了百丈寺,問懷海大師:人們學佛像什么?懷海大師一語道破天機,他說,太像騎牛覓牛了。意思就是說生活中到處都是佛法,你舍去眼前的事物,到處去求禪覓佛不等于是騎在牛身上找牛嗎?接著,大安禪師又問懷海大師,學到了佛法又如何?懷海大師回答,那就好比騎?;丶已健4蟀捕U師又問,得法之后又如何將它長久地保持呢?懷海大師回答,那就好比是牧牛人執(zhí)鞭看牛,不讓牛踏壞田里的莊稼。大安禪師聽后大悟,從此之后他就留在了百丈寺。
百丈寺迄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是江南最大的寺廟之一,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它有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懷海大師等高僧大德在奉新深研佛法的經(jīng)歷經(jīng)后人傳揚,其“一日不作一日無食”的農(nóng)禪并重修行生涯,也衍生出許多內蘊深厚的佛教禪宗故事。奉新百丈山,正是因為它是禪宗天下清規(guī)的誕生地,有豐富的傳說和典故為文化底蘊,所以被世人譽為“仙源靈境”。百丈山傳說與留存的文化遺跡正是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有力印證。
2008年5月,經(jīng)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奉新百丈山傳說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鏈接
百丈山的名字源于一個神奇的傳說......
很早以前,這座大山不叫百丈山。山上有一座廟,廟里住著不少和尚,香火很旺。
有一年,廟里的百歲長老圓寂了,他生前留下話:死后要深挖一百丈方可下葬。
長老下葬那一天,村里人都來了送葬,和尚們正在挖坑時,突然來了一個地仙。
地仙把手上的羅盤往地上一放,對他們說:“你們最多只能挖到九十九丈深,如果再挖下去,就會大禍臨頭。”
和尚們對地仙的話只是半信半疑。他們挖呀挖,整整挖了九天九夜,才挖了九十九丈深。究竟還挖不挖下去呢?
領頭的和尚說,“師父德高望重,待我們不薄,現(xiàn)在就差那么一丈了,要是前功盡棄,他在九泉之下不會瞑目,真是對不起他老人家??!”和尚們都覺得他說得在理,異口同聲地說:“對,莫聽那個地仙打亂哇,挖!”
剛好挖到一百丈深時,一塊四四方方的青石板露了出來。和尚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那塊青石板撬了起來。突然“嗤”地一聲,里面噴出一股青煙,兩個金晃晃銀燦燦的小人蹦了出來,嚇得人們掉頭就跑。
金晃晃的小人高聲喊道“大家不要跑,我倆不會加害你們!”領頭和尚麻起膽子問:“你倆是何方神仙?”金晃晃的小人說:“我倆是金甲神和銀甲神,因擅自下凡拯救窮人懲罰貪官,犯了天規(guī),被玉皇大帝壓在百丈之下。今天遇救,理當重報。”
說完,兩個小人一躍而起,在空中連打了幾個旋兒,只見明晃晃的金子和亮燦燦的銀子,下雨似地往下落。接著兩個小人又一縱身,轉眼間便無影無蹤了。
于是,全村老少也幫著和尚們一齊動手,將長老和尚下了葬。每人還撿了一大包金銀,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其實,那個地仙是玉皇派下來干涉長老下葬的天神。沒過多久,地仙又來到了墓地,見周圍靜悄悄的,以為和尚們被他嚇住了,金甲銀甲兩身依然被壓在百丈之下,便心安理得地向天庭稟報去了。
從此,百丈山這個地名便叫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