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店鋪的招幌
綺寒桑
舊時的游動商販是“賣什么吆喝什么”,座店鋪的則是賣什么或干什么的掛什么幌子。各行各業(yè),在長期行實踐中,按行業(yè)特點逐漸形成了不同形式、規(guī)格的招幌。
各家店鋪則不約而同地遵照歷史上既已形成,且為人們所公認的招幌而用,不肯輕易破例,目的無非是讓顧客易于辨認,以廣泛招徠顧客。舊時安陽老城商業(yè)招幌大致可分為下面幾種:
一、實物性的招幌,即將本行業(yè)有代表性的樣品、成品、半成品,直接掛出來。
例如:席箔鋪以一卷席筒上書字號立于店外;麻店以麻坯一綹,掛于幌桿之上;篩子鋪則掛一鐵篩子,下綴幌綢;銅件鋪則是以三尺長的木板,上釘各種銅門環(huán)、銅拉手、銅合頁、銅包角。
二、模型性的招幌,即將實物擴大,以求醒目。例如:筆墨莊以木質(zhì)大筆頭陳于店外;鐘表鋪則以木板制成六棱形,上書羅馬字的舊式大鐘,下綴幌綢,挑掛于門外;香蠟鋪則以木質(zhì)紅漆龍抱柱形式的大蠟,立于店外。
三、象征性的招幌,例如顏鋪的招幌為五花棒,通常皆以藍、黃、紅、綠、青五色,描上金道,飾以金花,懸在與房桅平行的幌桿上。中間還有掛兩個木餅的,分黃、白兩色,上書“++黃蠟”、“++白蠟”、“鮮艷真紅”等字樣。又如:酒店的幌子是在門口掛一葫蘆形的招幌,平面、立體不一,下系幌綢,或放一個寫有“酒”字的大壇。香油店是掛錫質(zhì)葫蘆,下邊有方形座,或掛有“亞”字形之錫器。
四、牌匾性的幌子,此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純文字性的,如醬菜園,一般以二尺長的木板涂以黑漆,以金色寫上“醬菜園”二字。也有赭石色漆寫籃字的;又如給婦女接生助產(chǎn)的城市“接生婆”,門前,掛一白漆木牌,上書“快馬輕車,×氏收洗”字樣。(民間農(nóng)家一般不掛招牌,接生婆遠近聞名,隨叫隨到)。另一種是帶有繪圖性的牌匾招幌,如刀剪鋪門前掛兩塊木牌,上面繪有刀、剪圖案,最上角書寫字號。又如:鞋鋪則于木匾上繪男靴、女鞋各一只,靴與鞋下為云朵圖案,上端書“+++鞋店”。
舊時安陽老城店鋪的招幌,是民間約定俗成的產(chǎn)物,是一種民俗文化。在安陽,除固定店鋪、攤販外,還有多以擊物為號的游商、貨郎擔(dān)而不高聲叫賣。售油者,置鐵鐘于扁擔(dān)前端,后端置油箱。售者挑起行進,由于后重前輕,鐘自擺動(或用手拉鐘繩),發(fā)出鐘聲。售豆腐者,立于街巷間,敲木梆賣豆腐。修木籠者,持聯(lián)結(jié)的薄鐵片,前后甩動發(fā)音。賣芝麻糖者,敲鏜鑼以招幌。賣針線婦女用品的,搖動手鼓以招幌。這些店鋪或個人各式各樣的不同招幌,也隨時代發(fā)展而又有更新,設(shè)計裝扮得越來越藝術(shù),掛起來或吆喝起來使街市構(gòu)成了絢麗多彩的聲音和畫面,在客觀上也裝點了所謂“太平盛世”的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