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云龍山季子掛劍臺
長亭舊雪
在云龍山西麓,有一處小小景區(qū),這便是季子掛劍臺。這是2004年建成的一個新景點,說的是公元前544年的一個關(guān)于誠信的故事。
季子掛劍,中國古代歷史典故。見于司馬遷著,以及西漢劉向著《新序-節(jié)士》。
季子,名叫“札”,為春秋時代吳國國君壽夢的小兒子。
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曰:“季札之初使,北遇徐君。徐君好季札之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p>
翻譯
春秋時代,吳王馀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國(季札是吳王壽夢之子,封于延陵,稱延陵季子)。途經(jīng)徐國,徐君喜愛季札的佩劍,有心索取,卻難于啟齒。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決定把劍贈送給他,但因佩劍出使是一種禮儀,只好待其歸來,才能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時徐君已死。季札為兌現(xiàn)內(nèi)心的許諾,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走了。
典故解讀
季子,名札,為春秋時代吳國的公子,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子掛劍的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44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接著又訪問齊、鄭、衛(wèi)、晉諸國。途經(jīng)睢地(當時睢寧地屬古徐國)時,因平時聽聞徐君仁義,前去拜訪。當他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yè),五谷豐茂,心中不禁暗暗稱贊:“徐君素以仁義著聞,果然名不虛傳,今得見矣?!庇谑前菀娦炀瑑A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賢名的季札來訪,十分高興,盛情款待。
徐君一見到季札,就被他的氣質(zhì)涵養(yǎng)所打動,感到非常的親切。徐君默視著季札端莊得體的儀容與著裝,突然,被他腰間的一把祥光閃動的佩劍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時候,劍是一種裝飾,也代表著一種禮儀。無論是士臣還是將相,身上通常都會佩戴著一把寶劍。季札的這柄劍鑄造得很有氣魄,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季札這般氣質(zhì)的人,才能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心里喜歡,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只是不住地朝它觀望。徐君不便明言,季札雖心知其意,無奈出使諸國,寶劍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贈。季札內(nèi)心暗想道:等我辦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
怎料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經(jīng)過徐國時,徐君卻已經(jīng)過世了。他站在徐君墓前,內(nèi)心有說不出的悲戚與感傷。他望著蒼涼的天空,把那把長長的劍,掛在了樹上,心中默默地禱念著:您雖然已經(jīng)走了,我內(nèi)心那曾有的許諾卻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靈,在向著這棵樹遙遙而望之時,還會記得我佩著這把長長的劍向你道別的那個時候。他默默地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離去。
季札的隨從非常疑惑地問他:“徐君已經(jīng)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懸在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說:“雖然他已經(jīng)走了,但我的內(nèi)心對他曾經(jīng)有過承諾。徐君非常喜歡這把劍,我心中早就把寶劍送給他了。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么能夠因為他的過世,而背棄為人應(yīng)有的信與義呢?”后人為紀念此事,曾經(jīng)在季札掛劍處(距睢寧西北50里的故黃河岸上)修建過“季子掛劍臺”。
季札掛劍行為獲得了徐國人的贊賞,遂作《徐人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比欢钭屓烁袘训?,還是他的掛劍酬友。明代詩人楊于臣有《詠睢寧》詩曰:“季札報徐君,冢樹掛劍鋒。至今泗水南,高臺遺芳蹤?!鼻宕鸂钤铙从性姙樽C:“斯事何關(guān)物有神,交情賴此尚留真。三朝仍自稱公子,一劍安能負故人。國亂先機脫匕首,君仇遺恨失延津。匣中亦有吳鉤在,酹酒西風(fēng)看幾巡?!弊阋宰糇C季札掛劍故事的文化影響久遠,廣為流傳。
季札掛劍的故事,也許最能表達中國古人對于友情及誠信的理解。如今在徐州云龍山西坡杏花村內(nèi),徐君墓、掛劍臺、石坊矗立,橫額上鐫刻著“季子掛劍臺”五個大字。拾級而上,登臨高臺,在徐君墓冢旁筑有碑亭,銘刻著掛劍故事的原委。景墻兩側(cè)鑲嵌著題刻:“掛劍酬心,踐信泉臺?!睊靹ε_作為誠信的象征,是一座友情與仁義的豐碑,表明了古人對情、對意、對誠實、對誠信的一種珍視。
后世詩曰:延陵季子, 不負初心,徐君已死, 掛劍墳林。
季子掛劍的故事的主體似乎是季子,沒有錯,故事是季札和徐君兩個人演義的,季子為主要方面。但是,如果沒有徐君,沒有徐君墓,這個故事便無從成立,季子掛劍臺也就沒有了,這是客觀的事實,誰也否認不了。換個角度講,也就是從徐君的方面講,徐君是主體,是徐君的仁義和治國成就感動了季子,才有季子掛劍的故事。單從建筑遺存的角度看,徐君墓是基礎(chǔ),也是其中的主體。所謂掛劍臺就是徐君墓,季子“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是再清楚不過的。有資料說,季子掛劍感人至深,于是人們便把徐君墓稱為掛劍臺,這便是掛劍臺的原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