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米脂姜氏莊園 全國唯一的城堡式窯洞莊園
蕭墨塵
姜氏莊園,位于陜西省米脂縣城東15公里橋河岔鄉(xiāng)劉家峁村,背靠群山,面迎綠水,依山就勢,雄渾奇特,整個建筑占地40余畝。莊園的主人姜耀祖是陜北地區(qū)富甲一方的大財主,清光緒年間,專程到北京邀請專家設計,并招募縣境內(nèi)所有的能工巧匠,耗費16年時間親自監(jiān)修了這座私宅。
姜氏莊園設計巧妙,施工精細,布局緊湊,由上而下,渾然一體。對外嚴于防患,院內(nèi)互相通聯(lián),是陜北罕見的莊園古建筑。姜氏莊園磚、木、石三雕藝術十分講究,整座莊園無處不雕,無處不琢,大至整個建筑設計,小到各個微小裝置,都有數(shù)不盡的“雕”藝術,這些都充分說明莊主的聰明才智和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出獨到匠心的建筑科技和歷史藝術價值。
姜耀祖是清末到民國初期富甲陜北的大財主,擁有土地上萬畝,年貯糧數(shù)千石,財源廣進,積蓄豐厚,可姜家的興旺不是起自姜耀祖,而是始于其祖父姜安邦。
米脂姜姓始祖為姜思政,華陰縣東班莊人,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木匠,大約在明嘉靖年間因故流落米脂,住縣城南文屏山下的南寺坡,取妻班氏。300多年后已繁衍到十六七世,后人遍及劉家峁、姜興莊等十幾個村莊。劉家峁以姜姓住戶為主,族系紛繁,十二世姜耀祖是重要一支。其曾祖父姜懷德(九世)中過武舉,家境還不算富裕,到祖父姜安邦(十世)時才逐步富裕起來。
姜安邦務農(nóng)出身,特別能吃苦。起初在楊家溝地主馬良(馬嘉樂之父)家攬工干活,勤勉謹慎,深得主家好感,把女兒許配給姜安邦為妻,并資助一些錢物。姜安邦有點資本后,一是擴大商業(yè)經(jīng)營,加快周轉(zhuǎn);二是放高利貸;三是借災年糧貴地賤收買土地,到其鼎盛時期占有土地不下4000多坰(12000余畝)。
他有四個兒子,前三子無后,只是第四子姜錦瑭有繼。分家時,姜錦瑭分得土地2000余坰和大部分產(chǎn)業(yè)。他像父親一樣精明能干、勤苦節(jié)儉。家中雖然雇工干活,但自己仍上山勞動,為修繕窯舍親自背石頭,出山時路遇到驢糞蛋都要脫下布袍包起帶到地頭,家有吃不完的存糧,可是連鍋巴也不讓倒掉。每年秋冬收回租糧2000余石(約8萬余斤),馱糧隊要整整馱運一個冬天,而且吉鎮(zhèn)半數(shù)商鋪屬他家,桃鎮(zhèn)和米脂城也有他的店鋪。
姜耀祖,系姜錦瑭晚年得子,視若掌上明珠。秉承耕讀傳家的祖訓,自幼入私塾就讀,其天資聰慧,過目成誦,被老師稱為可造之材??捎捎诟赣H年事漸高,他不得不較早輟學,接替老父掌管家業(yè)。他為人性格剛強,遇不平之事敢于出頭,但并不欺貧凌弱,有一顆慈善之心。光緒二十六年(1900)綏德米脂大旱成災,哀鴻遍野,饑民四起向高廟山、劉家峁、楊家溝大戶要糧。他為3000多個饑民散糧120余石,在村中口碑頗好。姜耀祖雖有巨大財富,但每年仍有租糧和經(jīng)商進項。他一生沒有去做官,最大的建樹就是修造了這座宏偉的窯洞莊院。
姜氏莊院宅址選在村中心東溝坐北向南的牛家梁向陽山灣。姜耀祖墓碑文上記“建筑自動工以至竣工約十五六年”,完工年份見寨門門額石刻,因此劈土開工或許還要提前兩三年,或者是善后還有兩三年。興工之日,姜耀祖年僅十四歲,可其父已經(jīng)衰老,不能過度操勞,后于光緒四年(1878)病歿。因此工程的謀劃和施工,主要由姜耀祖主持。修造中雇用了縣內(nèi)東鄉(xiāng)馬鳴駿、王寶貴、李鳳飛等許多能工巧匠。普工主要是本村農(nóng)民,通常上工數(shù)10人,付給糧食做工錢,加上人工伙食,年耗糧上千石,食鹽石余。
施工先削崖劈山,再打井砌墻,由下而上依山傍嶺逐層修建。莊院是由姜耀祖和大匠師們邊設計邊興造的,“一切布置都由公獨出心機”(見墓志銘),巧妙地將陜北黃土高原傳統(tǒng)的窯洞結構與京城、晉中的四合院模式融為一體,建成獨具風格的黃土高坡民居?!捌湟?guī)模之宏偉新穎,吾陜北所僅有,可謂博大精深,與眾不同也”(見墓志銘)。前后數(shù)十年,動土千萬方,用石數(shù)萬塊,加上磚瓦木料,其耗工巨大,可想而知。據(jù)說井樓的貯水大石槽,由數(shù)十人抬著上坡,半山腰停擱難以挪動,是姜耀祖站在高坡上喊號,工人一齊用力才抬上井臺。建筑用的石料,全是在山下溝道采石場中所取,全靠錘鑿、撬杠等簡陋工具人工開采,然后一塊一塊背上高坡??梢哉f,這座莊院是數(shù)百民工匠師用血汗壘成的。
姜氏莊院從山腳到山頂分為三個既連通又獨立的院落,組成一個大型窯洞群體。第一層是下院。院前用塊石壘砌9.5米高的寨墻,衛(wèi)護整個莊院;上筑女兒墻,外觀如同城垣垛口。道路從山麓直上再左轉(zhuǎn)到寨門。路面寬4米,兩旁為步行石階,中間用片石排列豎插,人行或車馬上下都很方便,遇雨又利于泄洪排水。寨門拱洞形,門額石刻為姜耀祖手書“大岳屏藩”,字體工整遒勁,“大”字古代同“太”“泰”,意思是像泰岳一樣鎮(zhèn)宅驅(qū)邪,屏護安寧。入門經(jīng)高大涵洞內(nèi)的道路右轉(zhuǎn),拾級登臨便是一進四合院。下院大門磚砌,青瓦歇山頂,貓頭滴水,磚雕福祿墀頭,彩繪斗栱額枋。井樓在院外東側(cè)寨畔上,實際也是一孔高大拱式窯洞,內(nèi)有從溝底一直砌石而上的深井(33.3米),井口安手搖轆轤,不出寨門就可保證上百人用水,井旁置大型貯水石槽和洗衣槽,窯頂留方口,上面可以用桶從水槽中吊水,直接挑至中院和上院。井樓頂部筑成炮臺,與東寨墻“馬面”連為一體,可居高臨下,守望寨門、宅院。
第二層為中院,其道路便是石砌臺階路石與片石豎插砌路石。中院門前西南聳立8米高、10余米長的石砌寨墻,圍護宅院西南,有涵洞通道可上寨墻頂部,洞門上有石刻“保障”二字。中院坐向與下院不同,扭轉(zhuǎn)為坐東北向西南。大門在院前正中,明暗柱、斗栱舉架,青磚山墻,雀替、駝峰、額枋彩繪,五脊六獸硬山頂。門道兩側(cè)磚雕福壽和門墩石獅,門額懸掛“武魁”巨匾(這標志著姜耀祖曾祖父、叔父曾中過武舉)。門內(nèi)院前正中砌有水磨青磚影壁式月亮門,內(nèi)圓外方,上有頂飾,磚雕浮刻精細典雅。中院比之下院更加寬敞明亮,方形石板鋪地,兩側(cè)各為三間大廂房,附小耳房。廂房兩架梁,青瓦硬山頂,格扇木窗,窗欞美觀大方;耳房一架梁,券棚頂,鋪筒瓦。常人難以察覺,東廂房要比西廂房高出20厘米,這是按古代“昭穆之制”,左為尊位,東為上位而為,隱含一種民俗格式。東廂房北側(cè)有小過道連接葡萄院和東倉窯,并有石砌階梯暗道連通上、下院。西廂房北側(cè)小過道連通房后碾磨院、西倉窯和應急外遁的窨子地道。院子正中上方是通上院的門樓,兩側(cè)各一孔窯洞。中院外東側(cè)寨墻下舊有雞鴨棚,專飼成群雞鴨。
第三層即上院,這是標準兩進四合院。是整個建筑群的主宅,由主人居住。坐向與中院相同,一進門是息山式門樓,門樓兩旁有倒座馬棚,院中有東西廂房,正中臺階兩旁有耳窯洞各一間,上了臺階便是精雕細刻的垂花門。
姜氏莊院采取北京四合院構造結合陜北窯洞特色而建的,它磅礴大氣,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其設計巧妙,施工嚴密,布局合理,渾然緊湊,對外嚴于防衛(wèi),院內(nèi)通連方便,室內(nèi)冬暖夏涼,起居舒適得宜,是西部高原窯洞建筑的光輝范例、石雕磚雕與木刻磚塑建筑藝術的集中展示??梢哉f,陜北民間工匠技術在這里得到了高度發(fā)揮,可同北京的大柵欄商宅、南京的鳥衣巷豪居、四川大邑縣劉文彩莊院、山西平遙縣日升昌票號、祁縣喬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