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四會佛爺誕
雅暢子
佛爺誕是四會市的習俗,基于歷史追塑到唐末,一直保留至今,“兩佛”誕期廣為人知,主要是在貞山街道柑欖村的寶林古寺、祀記阮公佛,大沙鎮(zhèn)安平村的寶勝古寺、祀記梁公佛,參與供奉朝拜的人群絡繹不斷。除了本地的群眾,寶林古寺還吸引了眾多來自珠三角地區(qū)、港澳臺以及海外的游客、信眾、團體前來祈福、觀光。
寶林古寺位于四會市柑欖村內(nèi)。該寺祀阮公佛,始建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初名眾緣寺,到明崇禎年間(1628~1644)改名為寶林古寺。該寺占地面積1134平方米,相傳是為木石、青磚結構,寺內(nèi)有一古井,據(jù)傳是阮公圣佛治痛靈水井,寺內(nèi)曾有僧人住過,出家僧人除做法事外,還經(jīng)常應請為往生者做法超度;寺廟分山門、前殿、正殿和后殿,深四進,左右兩側輔以廂房、小巷及前后小門等,互相連成一體。主建筑為硬山頂結構,出檐平緩,形制古樸,在二、三進院落中建有仿宋代特點的“承露”,建筑特點頗為奇異。
四會民間至今一直流傳著,六祖惠能點化阮公圣佛阮子郁成佛,阮子郁又點化梁公圣佛梁慈能相繼成佛,阮公圣佛為救火普降大雨等等傳說。古往今來,每年逢正月初九日阮公佛生誕日,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到寺內(nèi)進香參拜,以求祝福消災。
誕期活動形式多樣,反映了地方習俗與風土人情,以阮公佛見多,每年的正月初九,作為“佛爺”的生日,各方信士齊集慶祝,分別有白天燒炮,舞獅采青,舞麒麟等,晚上有調(diào)燈、花燈展觀賞等活動,比傳統(tǒng)大節(jié)日春節(jié)熱鬧得多,就以燒炮為例,頗具地方特色和熱鬧非常,古時一些氏族富商和官吏,不惜重金,競爭要頭炮,圖個好意頭,引致哄搶場面激烈,乃至形成了宗族的糾紛現(xiàn)象。各地的獅子、“麒麟”都一齊涌到拜賀(古代這兩種動物被人們認定為吉祥瑞氣之物),爭風競技,“調(diào)燈”活動把“誕期”成為了不夜天,搭起兩層燈棚,四邊點燃“火堆”,周圍掛起燈籠,徹夜不停的煙花、炮竹聲,一片歡樂祥和景象。
現(xiàn)今的“佛爺誕”活動,仍然保留傳統(tǒng)性習俗,燒炮改用了競投, “調(diào)燈”、舞“麒麟”甚為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