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故里 河北邯鄲雞澤
學(xué)博子
毛遂,(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28年),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出生于今邯鄲雞澤縣毛官營村,時為趙國平原君趙勝門下食客。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包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危難,為求楚國救趙,“毛遂自薦”出使楚國,膽識過人,慷慨陳詞,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并獲得了“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之美譽。“毛遂自薦”之美名傳千古。
2008年11月,中國毛氏研究會給邯鄲市雞澤縣政府出具證書,確認雞澤縣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為雞澤毛遂的直系后裔。中國毛氏研究會同時確認雞澤毛遂、毛萇與湖南韶山毛氏是一脈相傳的,雞澤毛遂是韶山毛氏祖先。毛遂是一代偉人毛澤東世祖。中國毛氏研究會會長毛炳漢作詩曰:“雞澤毛遂一薦名,毛亨、毛萇傳詩經(jīng);后人數(shù)遷到韶山,孕育偉人毛澤東”。
《雞澤縣志》記載:東營村原名毛官營村,位于縣城北三里處,相傳是毛遂的故里。自明代“燕王掃北”起村名便稱毛官營,1938年改為北營村,1952年拆北營為東西兩村,遂名東營村,沿用至今。
明、清、民國幾部《雞澤縣志》都有記載:毛遂是雞澤人。雞澤于隋開皇六年置縣,是千年古縣?!稄V韻》載,“毛姓”始于周武王的弟弟毛公。戰(zhàn)國時毛遂選擇了漳河邊上的雞澤住了下來,故毛遂乃雞澤人。雞澤群眾口碑相傳,毛遂是毛官營村人。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武安君含冤死杜郵呂不韋巧計歸異人》記載:有下坐客一人,出言曰:“如臣者,不識可以備數(shù)乎?”平原君問其姓名,對曰:“臣姓毛名遂,大梁人(雞澤在戰(zhàn)國時期稱大梁),客君門下三年矣。
雞澤縣東營村原名毛官營村,雞澤縣隨即對毛官營村予以恢復(fù)。這表明“毛官營村即毛遂故里”已得到確認。雞澤縣毛官營村,位于縣城北三里處,沙曹公路與邯黃鐵路交口處北行60米處,便是毛遂的故里。
毛遂自薦典故
毛遂,自幼天資聰穎,膽識過人,文武雙全。約在公元前260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后經(jīng)虞卿介紹到平原君趙勝門下當食客。趙勝門下有食客3000多人,有文武策士,虞卿為文策士,毛遂為武策士,練就一套十步穿吼劍法,人送外號“劍俠”,又有“南虞北毛”之美稱。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包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臨行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名文武策士隨同前往,已選中十九人,尚缺一人。這時,門客毛遂自薦,愿與平原君同往。平原君問:“毛先生至趙國幾年?“毛遂答:“三年?!逼皆謫枺骸跋壬魹槭ベt之輩,三年未曾被人稱誦,是先生無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錐,未曾露鋒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脫穎而出。”平原君心悅誠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國。
至楚國出色完成任務(wù)后,平原君趙勝夸贊毛遂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使趙國的聲望超過了九鼎、大呂,二者都是寶貴的寶器),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睂⒚彀轂樯峡汀?/p>
楚廷約縱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包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危難,為求楚國救趙,平原君與楚考烈王商議合縱之事。隨從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眼見日上中天,約縱仍未成功。十九人都沒了主意,便對毛遂道:“先生上吧!” 于是毛遂按劍走上宮殿,說:“訂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無非利害二字而已,這樣明白為何現(xiàn)在還不決定!”楚考烈王大怒,斥道:“我與你主人說話,你來干什么?還不與我退下!”那知毛遂不但沒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幾步說:“現(xiàn)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萬兵馬都沒有用了!”楚考烈王自知理虧,又怕毛遂真的動武,一時無言對答。毛遂繼續(xù)進逼說:“其實,楚國有五千里遼闊的土地,幾十萬雄師,這么強大的國家,為什么要害怕秦國呢?大王不同意楚趙聯(lián)盟,難道要等秦國逐個擊破,坐以待斃嗎?”楚考烈王聽了連連點頭,答應(yīng)與趙國結(jié)盟,出兵解趙國之圍??磕懽R和劍威,幫助平原君趙勝聯(lián)楚合縱成功,獲“亮劍英雄”稱號,后被趙王授予諫議大夫之職。
居住地
東柳村唐代以前叫平原禮村,位于老名河邊上。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趙勝卒,由于受他人排擠,毛遂多次勸諫均不被趙王采納,一氣之下,辭官不做,回老家巨鹿(今雞澤毛官營村一帶),后又遷居于漳濱村。20年來,他與該村百姓關(guān)系融洽。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雞澤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其它村民的百姓背井離鄉(xiāng),四處乞討。此時的毛遂慷慨解囊,散盡家財,救濟全村百姓,使鄉(xiāng)親們才度過災(zāi)荒之年,無一外遷。為紀念毛遂的恩德,隨將村名改為平原禮村,意思是象平原君趙勝那樣禮待恩公毛遂。
象征文學(xué)泰斗的標志性建筑魁星樓就建在平原禮村(今雞澤東柳村)。在雞澤歷史上既沒有文狀元也沒有武狀元,而將魁星樓建在平原禮村,據(jù)考證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毛遂后裔毛亨、毛萇詮釋、傳播《詩經(jīng)》有功,給予的封賞。
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毛遂曾孫毛釋之封地,據(jù)調(diào)查正是毛遂居住地平原禮村。該村村南八里許尚有張侯井(莊戶井)、節(jié)地(芥的地)、張地(在東柳村南與柏枝寺之間)遺名,土地約千畝。
毛遂后裔:“毛藻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二月二十七日終于私第(長安私宅),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歲次乙亥二月乙卯朔十日甲申,遷窀于城西八里之平原禮也”。這說明毛氏祖墳在平原禮村。
毛遂墓地
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228年,秦國滅趙國,在向北推進過程中,遇到了在滏陽河北岸設(shè)防的趙軍及雞澤民眾聯(lián)軍的奮勇抵抗,秦軍傷亡慘重,就是在這次戰(zhàn)斗中,毛遂血灑滏陽河北岸,享年58歲。據(jù)《永年縣志》記載:“毛遂墓在城(指永年縣城關(guān))西南三里大堤內(nèi)。此處正是滏陽河北岸。1993年,永年縣重建毛遂墓,墓碑高約2米,正文書“毛遂之墓”,左上角書“平原君上客諫議大夫”。是永年人民為紀念毛遂出使楚國和治理滏陽河有功給予的崇敬。另據(jù)考證真正的毛遂墓地當在現(xiàn)東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