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與駟馬橋碑記
奕洳郎
文君當壚,皓腕如雪;相如立誓,駟馬而歸——這是成都人津津樂道的愛情佳話和勵志故事。
北門外的沙河在漢代名為升仙水,河上有橋名為升仙橋,是成都前往長安的必經之路。因為司馬相如的這段故事,在唐代以后,升仙橋在各類筆記和地方志里逐漸被稱作駟馬橋,并流傳至今,已歷時2100余年。
駟馬橋堪稱蜀地最古老的橋梁。1952年成都站東鄉(xiāng)漢墓出土了一批漢畫像磚,其中有一塊畫磚上清晰地刻出了一座水上的橋梁。水上立有許多排木柱,每排四根,木柱上架有橫木梁,梁上鋪有木板,兩匹馬拉著一輛高車行其上,后側有隨從一名。
這個漢墓,位于當時的站東鄉(xiāng)青杠坡(后稱青杠包),在成都北門駟馬橋之西,火車站之東,北為鳳凰山,南接成都城桓。這個漢墓距駟馬橋非常之近,這不僅讓人產生聯想,這個畫像磚上的橋極有可能就是墓主人按照駟馬橋的樣式鐫刻在磚上的。
唐代以后,文人墨客留詩此橋,題詠碑記不斷,大多借司馬相如一生行跡和功業(yè)懷古詠志??上v代屢經整修,近代又飽經戰(zhàn)火,古橋風貌已不可再現。
治河專家張鵬翮的過碑記
但近代曾有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為駟馬橋留下過碑記,這段歷史鮮為人知。一位是清代四川第一名臣張鵬翮,另一位是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學家、文字學家、書法家劉心源。
先說張鵬翮,四川遂寧(蓬溪縣黑柏溝)人,被譽為清代第一清官、治河專家、理學名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時人稱其為“遂寧相國”。張鵬翮曾隨索額圖勘定中俄東段邊界,為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作出積極貢獻。任河道總督,主持治理黃河10年,是卓有成效的治河名臣。張鵬翮集政治家、水利專家、外交家、教育家于一身,立志遠大,品行高尚,才干非凡,政績卓著??滴踉u價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雍正贊譽:“志行修潔,風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評價之高,無出其右??梢哉f是清代268年間四川人中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張鵬翮還是一位書法家。成都“青羊宮”三字就是張鵬翮題書,更有意思的是青羊宮里鎮(zhèn)宮之寶獨角青羊也是張鵬翮于雍正元年(1723),從北京市場上購回,贈送給青羊宮的。底座銘刻記其事,銘文云:“京師市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甭淇顬椤靶抨栕宇}”,信陽子即張鵬翮之號。字跡古樸蒼勁,厚重圓潤,堪稱書家之絕筆。
康熙末年,成都駟馬橋進行整修,竣工后特邀當時的吏部尚書張鵬翮撰寫碑志并親書《成都駟馬橋碑記》,字體雄渾,筆法蒼古,得到書家高度贊許。此遺墨因年代久遠,且駟馬橋維修、重修的次數較多,今已無法看到張鵬翮的遺墨,而且各種文獻對此事也未及只言片語。唯有民國年間成都人薛志澤著有《益州書畫錄》(民國三十四年[1945]成都薛崇禮堂刻本)中有記載。
但因為只有近人記錄,張鵬翮是否確實題寫過駟馬橋碑記無法確認。
有意思的是,這一事實在近期發(fā)現的一張由日本人拍攝的圖片中得到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