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長兩短”到底是哪“三長”、哪“兩短”呢
奧維
“三長兩短”指意外的災禍、事故,或人的死亡等不吉利的事。如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有“萬一此后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yī)活命”的例子。以后范文若《鴛鴦棒傳奇·恚剔》中也有:“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為什么“三長兩短”就跟不吉利有關呢?
原來“三長兩短”是指一副未蓋上蓋子的棺材,它是由棺材的三塊長板(底面加左右兩面)和兩側的兩塊短板構成的匣子?!抖Y記·檀弓上》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笨追f達疏云:“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者,縮縱也。縱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橫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
古時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向捆三道,縱向捆兩道。橫向的木板長,縱向的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于此。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為兩頭寬中間窄的衽,它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棺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lián)用,又可以使棺蓋緊固。后來由于有了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起初“三長兩短”是死的別稱,后來又加入了意外、災禍等意思。有時它被縮寫為“長短”,但含義不變。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關于“三長兩短”的來源還有一說。據《越絕書·外傳記》記載:“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闭f戰(zhàn)國時期越國著名劍師歐冶子鑄了五把利劍,其中三長兩短,都鋒利無比,一般人遭遇到這五把劍就有性命之憂,于是后世把各種危及生命的風險稱為“三長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