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臺民俗怪
別致美
第一怪:閨女不須把年拜
在邢臺市不少地方有出嫁的女子不給娘家長輩拜年的民俗,這—習(xí)慣的形成,考證起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百里為王的時候,在清河縣劉保莊西北有個李子花村,一劉姓人家有個禿姑娘,瞞頭滿臉禿瘡疙渣子,十人見了九人惡心,她卻不知害羞,整天唱著:“柳葉青,柳葉黃,朝廷選我當(dāng)娘娘。柳葉黃,柳葉青,朝廷選我當(dāng)正宮?!?/p>
一天禿姑娘正拿瓢挖面子,聽說村里來了皇上選美的轎子,就把瓢扣到頭上,跑去看熱鬧。選美的欽差一眼看見了她,便指著說:“這姑娘入選了。”原來南海大士給皇帝托夢,讓他選頭上扣瓢的禿姑娘。禿姑娘被選進(jìn)宮后,皇上就照南海大士的指點(diǎn),叫她用金盆洗頭,銀盆凈面。她一洗頭,從頭上掉下一個金瓢來,露出了漆黑的頭發(fā)。再也不禿了。她又一凈面,從臉上掉下一片銀瓦來,露出了嫩生生的粉臉,比天上的仙女還美,當(dāng)即被皇上封為正宮娘娘。
禿姑娘當(dāng)了正宮之后,娘家的兩個侄子大青和二青,就仗著姑姑的勢力胡作非為起來。每逢鄉(xiāng)里娶親的轎子在李了花村路過,他們就把新娘了搶進(jìn)府里。劉娘娘聞知此事,就乘一頂鄉(xiāng)下娶親的小轎子下來查訪。轎子一進(jìn)村,就被大青、二青搶到府去。掀開轎簾一看,轎里坐的竟是姑姑劉娘娘。嚇得二人急忙跪地求饒。劉娘娘說:“看在姑侄份上,饒你兩個不死,抬起頭來?!彼颂痤^,劉娘娘拿出一個火筒,把他兩個的眼晴擰了下來,疼得嗷嗷直叫,劉娘娘嚴(yán)懲家侄,為民除害的事,受到鄉(xiāng)人稱道。每逢過年娘娘回娘家省親,男女老幼甚至族中長輩都前來參拜,娘娘沒有機(jī)會給長輩們拜年,從此清河縣境留下女子不給娘家長輩拜年的風(fēng)俗。
后來,這一民俗又傳至其他各縣。同時,婿以妻貴,故女婿到丈人家都坐上把椅子。
第二怪:小米餃子出嫁菜
廣宗縣北不少村莊,每到正月十六這天早晨,差不多家家都吃“珍珠元寶飯”。所謂“珍珠元寶飯”就是小米飯內(nèi)煮餃子,這個風(fēng)俗是怎么來的呢?里面含著一段有趣的故事:
明朝成化年間,廣宗城南李家莊有個好李的姑娘,父 母死得早,從小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當(dāng)?shù)厝苏f,這姑娘原來是天上侍奉王母娘娘的仙女,由于她受不了天宮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羨慕人間的自由,王母娘娘把她貶到凡間。并且還讓她生了一副丑模樣兒,臉又黑、腳又大,眼睛瞇成一條縫,別看她模樣長的丑,卻倒是心靈手巧。她用剪刀鉸窗花,右手鉸、左手丟,丟下來的花花草草落地就能生根;丟出的紙蝶,紙鳥兒,拍拍翅膀就能走。她的嫂子心眼小,嫌她吃得多.嫌她長的丑,又想到日后還得為她花錢置辦嫁妝,橫豎嫌她礙眼。
有一天忽然傳來消息,說在京城做大官的崔恭要在故鄉(xiāng)挑選一位夫人。應(yīng)選那天,一個個姑娘打扮的象花似的,看熱鬧的就更多了。好家伙:城里街上,你擁我擠,人山人海,熱鬧極了。李家的這個丑姑娘也想進(jìn)城看熱市,她嫂子沒好氣地挖苦她說:“也不照照鏡子看看你那模樣兒,莫非你也想當(dāng)什么夫人?唉呀呀,除非等日頭從西邊出來!”這姑娘沒敢言語,忍著滿肚子的委屈進(jìn)了城。只見大堂正中端坐著一個人,人們說那就是在京城做尚書的崔恭。文官武將分列兩旁,又有那么多衛(wèi)士守護(hù)著。再看堂前有一通躺倒的大青石碑,寬有二尺多,長有八九尺,碑的兩端有專人護(hù)守著。這時,一個管事的大聲向眾人喊到:“為了表示崔大人的一片誠心,凡是應(yīng)選的都得先往這石碑上行磕頭禮,誰能一下子把石碑碰壞,誰就有希望入選”話音剛落,下邊的人就望著那巨大的石碑議論紛紛。有的說:“誰的腦袋也是骨頭和肉長的,把頭碰爛也休想把石碑碰壞!”有的說:“天下沒有那么傻的姑娘,今天恐怕選不成了!”那些花枝招展的姑娘們都悄悄往后閃,獨(dú)有李姑娘心里暗想:“自己生來命苦,從小沒有父母,回到家里說不定又會挨嫂子的奚落,倒不如碰死在這里……”于是便邁開大腳板“騰騰騰”來到碑前,以袖掩面,一頭撞向石碑,只聽“噗哧”一聲,石碑竟被撞了個大窟窿,她的頭卻沒有留半點(diǎn)傷痕。原來這是一個用紙糊成的假石碑。這時候,堂下一片歡騰。崔尚書見這女子對自已一片真誠,又聽說她心靈手巧非同一般,便當(dāng)場選為夫人。李姑娘回到家里,她嫂子對她也不另眼相待了,連聲說;“怪不得人們都說我妹妹有福哩!好妹妹呀好妹妹,千錯萬錯都是嫂子的錯,嫂子我太對不起你了!”姑娘卻說:父母死的早,嫂子把我拉址大也不容易,今后我還得報答你對我的養(yǎng)育恩情哩!”
婚期定在正月十六這天,正月十五的晚上,李家姑娘做了個夢,夢著王母娘娘對她說:“你不僅心靈手巧,還能受屈忍耐、寬于待人,你已立功贖罪,玉皇大帝還要給你降福,到娶親那天,你在娘家先喝一碗米飯,到路上吐出來的米粒就會變成珍珠……”
正月十六這天,花轎臨門,鑼鼓喧天,吹吹打打,好不熱鬧,村上的男女老少都來為李家姑娘送行。一路上,姑娘不斷把金黃的小米粒從轎里吐出來,真懌,那米粒一落地就變成閃閃發(fā)光的珍珠,路旁的大人小孩兒你拾三顆我拾兩顆,都高興得沒法兒。
在廣宗城北一帶,按老習(xí)慣,新娘子下轎后頭頓飯吃的都是餃子,婆家聽說新夫人褔氣大,吃小米能吐珍珠,就把頭頓飯改成了小米飯煮餃子。吃飯時打開鍋一看,鍋里的餃子成了一個個銀元寶,小米粒變成了一粒粒晶瑩的珍珠,村里人都說這位新夫人有福氣。從那以后,每到正月十六這天早晨,不少村里家家吃“珍珠元寶飯”,意思是想借這個緣由圖個吉利。
第三怪:解手就是出茅差
元末,由于十幾年的戰(zhàn)亂,加上自然災(zāi)害和瘟疫流行,天災(zāi)人禍,人民滌炭。明軍將元軍趕到漠北后,北方地區(qū)尤其是河北、河南、山東一帶出現(xiàn)了許多無人區(qū),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明朝建立以后,當(dāng)務(wù)之急是恢復(fù)和發(fā)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勞動力和土地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明朝政府采取了移民墾田的政策,即把“地狹人眾”山西地區(qū)之農(nóng)民遷移到地廣人稀的河北、河南、山東等地。但故土難離,人們誰不留戀自已的家呢?這時,明朝政府廣貼告示,欺騙老百姓說:“不愿遷移者,到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天內(nèi)趕到,愿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這個稍息后,紛紛趕往古大槐樹下。晉北人來了,晉南、晉東南人及其他地方的人也來了。第三天,大槐樹四周集中了十幾萬人,他們拖家?guī)Э冢跷跞寥?,暗中禱告上蒼,祈求保佑他們平安無事。突然—大隊(duì)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手無寸鐵的百姓,數(shù)員武將簇?fù)碇粋€官員,那官員大聲宣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p>
這道命令似睛天霹靂,人們都驚呆了,但不久就醒悟過米,自感受騙了。人們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罵的,有呼兒喚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這一切都無濟(jì)于事。接著官兵強(qiáng)迫人們登記,發(fā)給憑照,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的人脫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腳小趾上砍一下作記號,以防逃跑,人們的哭喊聲驚天動地。至今,移民后裔的腳小趾甲都是復(fù)形,據(jù)說就是砍了一刀緣故。
官兵強(qiáng)迫百姓登記后,為防止逃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后用一根長繩聯(lián)結(jié)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里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敝两褚泼窈笠岵徽摷易『畏胶蔚兀颊f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xiāng),就是這個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長時間被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xí)慣了。以后,移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襲了這種習(xí)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于長途跋涉,路上就經(jīng)常有人要小便。這時,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贝螖?shù)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于筒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移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diǎn),到處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已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干什么,都會聯(lián)想起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為了寄托對故鄉(xiāng)的苦戀,人們大多在自已新居的院子里或大門口栽種了槐樹,以表對故鄉(xiāng)的留戀和懷念之情。
第四怪:黃河順德生小孩
邢臺市區(qū)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派瀝河,邢臺市民稱它為小黃河,以區(qū)別與我國的第二大河——黃河。邢臺市民稱它是大黃河的孩子。說起這一民俗的來歷,與王本固有關(guān)。王本固字子民,邢臺縣人。他一生為人厚道,為官廉潔,重于民事,史稱“本固歷事三朝,偉節(jié)豐功,昭為耳目”。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本固中進(jìn)士,受樂安縣令。該縣傍海,自然災(zāi)害頻繁,且苛政如虎,百姓苦不堪言。本固蒞位后,處處體察民情,果斷地罷免貪官,嚴(yán)懲鄉(xiāng)間劣紳,革除了暴政。他還采取獎勵農(nóng)桑、提倡捕撈、舉辦學(xué)校等益民措施,數(shù)載間人民樂安,百廢俱興,一派升平,“美贊于遐邇”。嘉靖皇帝對此極為贊賞,封其為監(jiān)察御史,派他赴陜西、四川操辦軍務(wù)。后倭寇入侵浙江,他奉旨赴浙,果斷地協(xié)助浙江總督消除了一大禍患。繼之,本固歷任南京右僉御史、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最后官至吏部尚書。本固70歲時,上書還朝,71歲時卒于浙陵。
明萬歷年間,邢臺遇大水,城府左近,一片澤國。身居要職的王本固知道后,當(dāng)即上書萬歷皇帝,建議火速調(diào)集民眾治理?;实壅`將奏折中的“黃水”看作“黃河”,即責(zé)成工部、戶部治理。于是,西起孤山洼(大石頭莊西北),東接牛尾河的人造河道“小黃河”迅速挖成。工程竣工后,王本固受到工部彈劾,指責(zé)他治水未治黃河,而是自己的故鄉(xiāng)邢臺。本固明知道皇帝看錯了奏折,但不能明說,便順?biāo)浦鄣卣f邢臺這條河叫做“小黃河”。因本固德高望重,歷嘉靖、隆慶、萬歷三朝,世有“德高不驕、位高不尊、功高不傲、矢心報國”之美譽(yù),萬歷皇帝也未追究。從此,邢臺“小黃河”的名稱即流傳開來。
第五怪:家家打井為免災(zāi)
解放前,邢臺市區(qū)有家家打井的民俗,堪稱一怪。這一民俗的形成與明朝太監(jiān)劉瑾有關(guān)。劉瑾字春華,陜西興平人,明朝正德時的太監(jiān)。瑾擅媚上讒佞,故正德帝封其為司禮監(jiān)兼九千歲,又蒙太后寵愛認(rèn)瑾為螟蛉義子。劉瑾有一個干兒子是順德府(今邢臺市)東門里路北的劉玉龍,勾結(jié)官府橫行鄉(xiāng)里,搶男霸女為非作歹。
順德府城之中只有劉府近旁有眼大井井水甘甜,城內(nèi)百姓都在此打水。劉本好色之徒,爪牙投其所好,為利用此井獵艷將井圈入后院,限定少婦少女方準(zhǔn)進(jìn)院打水。去劉府打水的女子有姿色者多被凌辱,為此引起全城民憤。然劉家勢大靠山硬,百姓敢怒不敢言,被迫無奈只有家家鑿井,家家有了井誰也不進(jìn)劉府的門。
劉玉龍惡名益彰,邢臺有膽識之士就告了御狀。欽派張九成查粉此案。張九成亦知劉某勢大靠山硬,為避免打草驚蛇,避開順德繞道廣府(今永年)下馬。為查詳情獨(dú)身微服私訪順德。抵順后免不了在劉府的東鄰西舍問長究短,被劉府爪牙發(fā)覺,揪人劉府施以嚴(yán)刑打入水牢。
吉人自有天祥。張欽差被抓入府時,一丫環(huán)隔窗望見此人像貌堂堂溫文儒雅,嚴(yán)刑之下不畏淫威,既不像歹徒又不是本地人。丫環(huán)也是被騙而來,飽受虐待凌辱,竊得牢門鑰匙,開了牢門摸進(jìn)水牢。夜黑尋不見繩子,萬般無奈只得脫下鞋襪,解開緊纏金蓮的裹腳布系下牢中。欽差正盼人打救忽覺額頭垂下布條,迅即雙手抓緊布條,雙腳蹬壁扒上牢口。聽到聲音是個女子打救,被女子挽上牢沿扶出牢門送出后張欽差逃出虎口顧不得刑后疼痛,腹內(nèi)饑慌忙奔上大道。張九成漿養(yǎng)數(shù)日未得痊愈即起程順德。回往劉宅擒住劉犯鎖入囚車解京問罪。百姓聞訊奔起相告鞭炮齊鳴全城歡慶。
劉玉龍作惡多端,唯有逼使邢臺城區(qū)家家鑿井,日久成俗,遂為順德獨(dú)特一景。故有俗諺“順德府里有一景,家家戶戶有眼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