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正月初一民俗 出行(3)
冰瑩
至于“出行”或曰“開大門”儀式,最講究的是閩西客家。是日,各家各戶起床最早的多是客家主婦,她早起洗刷鍋灶、燒水,擺好供品,然后才請男性家長起來“開門”放鞭炮。上神臺供奉神明、祖先的米,中間要插上十二雙筷子、十二根大蒜(閏年則各加一),神臺上還要備放黃紙錢、白紙錢、桔子、袖子等,有的還有銀元,取“有財”、“有食”之意。有的加插“歲飯花”,取“來歲和花發(fā)”之意。
寧化一帶,舊時這天請男人起床不叫“爬起來”、“起床”,而要叫“出首”。“首”在這里不指“頭”,而是“窩”的土稱,“出首”即“出窩”,就是起床。舊時挑擔做生意的人(如鹽客)全都是這種叫法,大概是“遠走高飛”的意思。而“爬起來”、“起床”含有摔倒或休眠的意思,故認為是不吉之言。
舊時,北方漢族類似客家“出行”的習(xí)俗,稱之為“接喜神”。除夕夜,家家戶戶門上貼紅紙條,名曰“出門見喜”、“開門紅”。這種習(xí)俗的儀式相對簡單,基本不需要焚香點蠟先行祝拜。年初一清早,出門向著喜神所在的方向散步,求“出門見喜”,以得一年康寧。這種儀式,在北京叫“喜神方”,上海叫“兜喜神方”,此外還有“出方”、“出天方”等說法。
山西呂梁地區(qū),新年元日出行郊外,謂之迎喜神。民國七年《臨縣志》錄有竹枝詞一首云:“粘戶紅箋墨色新,衣冠揖讓藹然親。香燈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接喜神?!毕采竦姆较颍础秴f(xié)紀辯方書》曰:“喜神甲己日在良方,乙庚日則居乾方,丙辛日居坤方,丁壬日居離方,戊癸日居巽方?!边€有一種極為簡便的認定,就是以公雞最初啼鳴的方向為喜神可能出現(xiàn)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