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布)人名
惜雪
剛果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Congo,法語:La République du Congo),簡稱剛果(布)。國土面積34.2萬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地跨赤道。東部和南部以剛果河及其支流烏班吉河為界河,同剛果民主共和國相鄰。西部與加蓬接壤,北部則同喀麥隆、中非共和國為鄰,西南接安哥拉。西南臨大西洋,為海岸平原,海岸線長150多公里。東北部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剛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蒙特?納門巴山(Mont Nabemba)海拔1020米,是境內(nèi)最高山。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間為馬永貝山地。剛果河(Congo River)及其支流烏班吉河(Ubangi River)的部分地段是同剛果(金)的界河。境內(nèi)剛果河支流有桑加河(Sangha River)等。截至2005年7月,人口為303.91萬。全國共有大小民族56個。剛果族(Kongo)約占總?cè)丝诘?8%,桑加族(Sangha),20%太凱族(Teke)17%,姆博希族(M'Bochi)12%,原始森林里還生活著少數(shù)俾格米人(pygmy)。約有50.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40.2%信奉新教,1.3%信奉伊斯蘭教,其余還有人信奉泛靈論等其他宗教。法語為官方語言,南方的民族語言為剛果語、莫努庫圖巴語,北方為林加拉語。
13世紀(jì)末,班圖人(Bantu)在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剛果王國(Kingdom of Kongo)。國名“剛果”(Congo)由剛果河得名,“Congo”在當(dāng)?shù)卣Z言中意為“山”,因為剛果河穿越山脈。15世紀(jì),葡萄牙、英國、法國殖民者相繼侵入。1880年,法國正式開始對剛果的殖民統(tǒng)治。1884年,柏林會議將剛果河以東地區(qū)劃為比屬殖民地(即今扎伊爾),以西地區(qū)劃為法屬殖民地(即現(xiàn)在的剛果)。1910年,法國設(shè)立法屬赤道非洲,包括現(xiàn)在的加蓬、乍得和中非共和國,布拉柴維爾被定為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法屬赤道非洲當(dāng)局支持戴高樂將軍。1940年至1943年,布拉柴維爾被選作自由法國的象征性首都。1958年9月,經(jīng)過法國全民公決,通過新憲法,法屬赤道非洲解體;同年11月28日,4個成員國各自成為“法蘭西共同體”的自治國家。1960年8月15日,剛果獲得完全獨立,定國名為剛果共和國,為了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區(qū)別,故將國家名稱簡稱加上首都布拉柴維爾的名稱而為“剛果(布)”(Congo[Brazzaville])。1961年3月27日,尤盧(Abbé Fulbert YOULOU,1917~1972,1960~1963在任總統(tǒng))當(dāng)選為第一共和國總統(tǒng)。1968年6月31日,改國名為剛果人民共和國。1990年7月,勞動黨決定放棄馬列主義,但堅持社會主義;主張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放棄勞動黨領(lǐng)導(dǎo)地位。1991年2月25日至6月10日,舉行全國會議,會議通過了《根本法》,即臨時憲法;決定將國名剛果人民共和國改為剛果共和國,同時恢復(fù)使用獨立時的國旗和國歌。
剛果(布)的先民只有名字,但是人名可以有不止一個詞匯,如剛果王國(Kingdom of Kongo)的第一任國王盧凱尼?勞?尼米(英語:Lukeni lua Nimi,法語:Lukeni lua Nimi,1380?~1420?在位國王)。15世紀(jì)以后,葡萄牙人進(jìn)入后,人們開始接受葡萄牙人帶來的基督教,并取取葡萄牙語的教名,如剛果王國的國王恩辛加?阿?恩庫烏(英語:Nzinga a Nkuwu,法語:Nzinga a Nkuwu,?~1506,1470~1506在為國王)在1491年5月3日接受洗禮,并取教名“若昂”(Joao/ Joao),故歷史上稱他為過剛果王國的若昂一世(英語:Joao I of Kongo,法語:Joao I of Kongo),但是此時并沒有采用葡萄牙語人名結(jié)構(gòu),即還沒有引進(jìn)姓氏這種人名構(gòu)件。法國人進(jìn)入以后,全面采用了法語人名結(jié)構(gòu),即:教名+自選名+姓氏,如薩克斯演奏家讓?塞爾?艾索斯(英語:Jean Serge ESSOUS,法語:Jean Serge ESSOUS,1935~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