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歷史建筑 古橋(2)
語心君
琉璃河大橋
琉璃河大橋位于房山區(qū)琉璃河北的京石公路上。是房山區(qū)境內(nèi)最大的石拱橋,其規(guī)模僅次于盧溝橋。琉璃河又名大石河,古稱圣水,流經(jīng)這里東行,匯入拒馬河,每到汛期,原建木橋常被沖毀。嘉靖十八年(1539),修此橋。嘉靖二十五年建成。石橋南北向,橫跨琉璃河上,全長165.5米,寬10.3米,高8余米,共9孔,中孔最大。拱券正中雕有精美的獸頭。
橋體全部用巨大的石塊砌筑,橋上建有實心欄板和望柱,其上均雕有海棠線等紋飾。嘉靖四十年(1561),向南北兩方督修路堤。堤寬19.8米,高近4米,總長約2000米。堤面鋪以巨型條石。為傳說中的五里長街。從修橋到路堤建成,前后20余年。琉璃河石橋,是北京地區(qū)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石橋之一。
七孔橋
七孔橋位于昌平區(qū)赤城路昌平胡莊東,為明代石拱橋,1953年被毀,改建為過水路面,1958年在原橋址按原樣重建。1958年建成??缡晁畮焐嫌?,橋長112.72米,高11米,共7孔,每孔凈跨10米。上部結(jié)構(gòu)為石拱,下部結(jié)構(gòu)為石墩臺,橋面兩側(cè)有漢白玉石雕琢的云頭和龍的望柱及欄板。
后門橋(萬寧橋)
后門橋原稱萬寧橋,位于北京的中軸線上,在地安門以北,鼓樓以南的位置。由于與前門南北相對,京城百姓俗稱地安門為后門,因而此橋也叫后門橋。橋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開始為木橋,后改為單孔石橋。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為解決漕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運河北上的漕運船只,經(jīng)通惠河可直接駛?cè)氪蠖汲莾?nèi)的積水潭。而萬寧橋是積水潭的入口,并且設(shè)有閘口,漕船要進入積水潭,必須從橋下經(jīng)過。萬寧橋在當(dāng)時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鄰皇城,加之景色不遜江南,因此,當(dāng)時萬寧橋附近商肆畫舫云集,絲竹悅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華景象。萬寧橋在元大都的建筑設(shè)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運歷史的見證。
北京銀錠橋
北京什剎前海與后海連接處有一座形似銀元錠寶的石橋,南北橫跨在連接兩海的細脖處,長12米、寬7米、高8米、跨徑5米,有鏤空云花欄板5塊、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橋形似元寶,取名“銀錠橋”。
這座橋,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在的橋是1984年重建的。在橋身正面鐫刻著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老先生題寫的“銀錠橋”三個楷體大字。字體工整渾厚,滿著綠色,與周圍的碧水、高楊、翠柳相融。橋下水波粼粼,金光閃閃,橋畔楊柳夾岸,蔥蘢流翠;橋周圍古宅相擁,胡同密集,古韻悠然;隱于濃蔭中的王府、寺廟的屋頂飛檐依稀可見;橋的近處還有宋慶齡、郭沫若等多處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靜的氛圍。別看銀錠橋橋體不大,卻是什剎海景區(qū)的點睛之筆。
該橋為單孔石拱橋,青白石的橋欄雖略顯粗糙,但整體效果尚好。銀錠橋初建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從其地理位置看,由后海西端到前海南端只有這一個位置可以架橋通行。元代營建新大都后這里已是船泊必經(jīng)之處,兩岸商事繁華,又是風(fēng)景勝地。遼、金時代雖是郊外,數(shù)公里長的水系兩岸也應(yīng)有便橋方便來往。明代史籍已有明確的記載。
解放初期,當(dāng)我們站在銀錠橋頭平目西望,遠處藍天下的青山綿延起伏,湖邊搖曳的柳絲楚楚動人,猶如掛在空中美麗的巨幅圖畫,每當(dāng)夕陽西下,金色的余輝從山后撒播在湖面上,微波粼粼,金光閃閃,迷人的湖光山色令人流連忘返,可惜后來的煙囪和高樓大廈嚴(yán)重地破壞了京城這難得的獨特景觀,但愿這遺憾和教訓(xùn)不再發(fā)生。
金錠橋
“金錠橋”是21世紀(jì)初新修筑的漢白玉三孔石橋,位于什剎海東岸的出水口處,萬寧橋(地安門橋、后門橋)的西邊。它的修筑完全是為了往來行人的方便。不僅如此,站在橋上極目西望,但見什剎海波光瀲滟,微風(fēng)拂來,清新而略帶濕潤的空氣沁人心肺,微波擁來,水聲濤濤,岸線蜿蜒,垂柳依依。實在是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但是,要說這“金錠橋”一名的來歷,卻又不得不從銀錠橋說起。銀錠橋是前后海交界處的一座形似銀錠的單孔小石橋。橋雖不大,但名氣可不小。
遠在數(shù)千年前,永定河曾由西往東,循今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在供電局東側(cè)折而東南,再經(jīng)龍?zhí)逗鞒龀峭狻J窌Q其為“高梁河”。我們根據(jù)地質(zhì)勘探的鉆孔資料繪制成剖面可以看出,古高梁河在北京供電局至前門箭樓之間河道寬度達600多米。而永定河在往西南遷徙之后,這里便留下了一串水面寬闊的天然湖泊。
金代,世宗完顏雍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利用這一片天然湖泊,役使士卒、民夫工匠,挑挖海子堆砌假山,疊筑瓊?cè)A島,興建起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離宮——大寧宮,并形成了“寶帶香樽水府仙,黃旗彩扇九龍船;薰風(fēng)十里瓊?cè)A島,一派歌聲唱采蓮”的美麗景致。元世祖忽必烈棄金中都城,并以瓊?cè)A島為中心修筑大都城,而且把這一串天然湖泊也都囊括到大都城里來。
由于高梁河自西北而來,在今銀錠橋處折而向南,其凸岸(即右岸)不斷淤積,水面日趨狹窄,便慢慢地形成了水面互有分割的兩處水域,亦即在日后被人們所稱的“前海”和“后?!?。之后,為便于南北往來的交通,又在前后海的交接處修筑了一座石橋。橋南北長10米,東西寬6米,單孔。因其形似銀錠,故起名“銀錠橋”。
明《燕都游覽志》這樣寫道:銀錠橋乃“城中水際看西山第一絕勝處也。橋東西皆水,荷菱菰蒲,不掩漣漪之色。南望宮闕,北望琳宮碧落;西望城外千萬峰,遠體畢露,不似凈業(yè)湖之逼且障也?!?/p>
清關(guān)巖《銀錠橋河堤》詩云:“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樓臺入畫圖;大好西山迎落日,碧峰如嶂水亭孤?!?/p>
“銀錠觀山”曾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站在銀錠橋上,極目西望,但見后海、積水潭波光粼粼,煙波浩渺;遠處的西山層巒疊嶂,“層層彎彎,曉青暮紫,近如可攀”。不僅如此,當(dāng)年更有“銀錠觀山水倒流”的奇特景觀。
高梁橋
高梁橋位于海淀區(qū)西直門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歷史上一座名橋。為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在和義門(今西直門)外所建石橋。明清之時,這里古剎林立,水清見底。當(dāng)時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兩岸綠蔭下,橋頭酒肆、茶館,游客盈門,為京師郊外一勝景。
清河橋
清河橋位于北京德勝門外小關(guān)至清河鎮(zhèn)南口御道上跨清河而建,為三孔聯(lián)拱石橋,原名廣濟橋。明史記載該橋建成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后來又稱清河橋。古石橋基本完整,石欄望柱為方型,有細雕蓮瓣平頂方柱頭,實心石欄板兩面都刻有類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線,地伏上有欄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與金邊聯(lián)結(jié)的孔洞。三孔拱都是縱聯(lián)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還有些石成豎條形,所以看起來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橋基是由雙層帶有企口的石板鋪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鋪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貫大木樁,該橋的做法迄今在全國尚未發(fā)現(xiàn)有第二座?,F(xiàn)橋為1984年重建在原橋的東南方小月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