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梅的禮儀習(xí)俗
金帥郎
解放前,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經(jīng)媒妁說合后互換庚帖,再按雙方年庚八字推算是否合適,稱“合八字”。若無相斗相沖相克,婚事即可定局。然后,男方將聘金送到女家,稱“送定”。女家收下稱“納聘”?;槠趽穸ê?,男家備禮品、日子錢送給女家,稱“送日子”,或稱“起帖”?;槠谂R近再送羹儀供辦喜果之用。婚前先將嫁奩抬到男家。
新娘臨上轎前,須揀面(或稱開面)、上頭、行加笄禮。然后坐花轎到男家行拜堂禮儀。拜堂后,長輩前來賀喜送紅紙包,由新娘“接見面錢”。再行送洞房儀式,新娘給看熱鬧的人分紅雞蛋稱“落地紅”或“七字果”。新房鬧過后,新郎新娘吃“洞房面”。
婚后第三天或第四天,新娘進廚房做“團圞麥餅”給全家人吃。新娘家辦禮物看望女兒,俗稱“望三日”?;楹鬂M一個月,夫家辦禮品由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稱“歸寧”,俗稱“回門”,也稱“嬉頭值”。
建國后,婚事大多簡辦,但也有不少舊婚俗仍在農(nóng)村沿襲。近幾年,婚期不再揀日子,一般都在春節(jié)、元旦、“五一”、國慶等節(jié)日舉行。旅行結(jié)婚亦頗時興。
重行花燭
舊時,有錢人家夫妻結(jié)婚滿60年,且膝下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齊全,為顯示兩老恩愛和福命好,再舉行一次婚禮,稱“重行花燭”。儀式十分隆重。
婚期這一天,老太太頭戴鳳冠,身穿花衫,從娘家坐花轎起身,到夫家時,兒子、女婿出外迎接。老夫妻拜過天地、祖宗后,八席尊。兒子、媳婦、孫子、孫女等等都上堂叩拜?;槎Y畢,客人都坐到廳堂兩邊的八仙桌席次上,吃暖房酒。吃過后,由孫子和孫女婿把老倆口送進洞房。第二天,還要辦禮飯請四親九眷和左鄰右舍。
童養(yǎng)媳 等郎媳
舊時,窮苦人家迫于生計,常將未成年女孩交婆家收養(yǎng)。一般只要擇吉過門,拜過天地、祖先,便算是一家人了。待男女雙方長大成人時再成婚。若女方大于男方,就叫“等郎媳”,有的竟相差十多歲。
沖喜親
舊時,訂婚后,婚期未到,若未婚夫(或公婆)病重,想用喜事沖邪氣的迷信活動來除病解厄,提前擇日子迎娶過門。一些年輕女子,往往沖喜之后,未婚夫即病死,成了寡婦。此俗建國后根絕。
換親
舊時,窮苦人家無力娶親,若雙方都有姊妹未嫁,便互換成親,稱“換親”。此俗至今鄉(xiāng)間偶或有之,已不多見。
寡婦再嫁
舊時,寡婦再嫁,不但受社會歧視,前夫家屬還要向寡婦續(xù)夫索取身價錢,否則不許再嫁。寡婦再嫁時不準(zhǔn)穿新衣、坐轎,禁放鞭炮,要從后門出去,待走出村口才可穿衣、上轎。改嫁的婦女被貶稱為“二婚頭”、“活切頭”、“千嫁萬離”。改嫁時隨帶著的前夫之子女,被貶稱為“拖油瓶”。男子若到寡婦家入贅,則被貶稱為“進舍老二”。民國16年成立婦女聯(lián)合會,曾印發(fā)通告,明文規(guī)定寡婦可以再嫁,但行之者不多。直到建國后,才真正成為現(xiàn)實?!吨腥A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的當(dāng)年,全縣就有寡婦329人再嫁,重組家庭。
生育
生育歷來視為大事,故注重慶賀。嬰兒落地,辦落地酒。親朋好友送禮賀喜,稱“望月里”。新生嬰兒,稱“烏娃”。在月里烏娃兩手靠近肩膀處系上帶子,稱“系手繩”。嬰兒滿月,抱出房間見太陽,稱“落天下”,與鄰居見面,稱“出見”。親友給孩子在脖子上掛五色線,稱長命線。給孩子剃發(fā),稱“剃滿月頭”。主家燒麥送領(lǐng)居親友,稱“吃剃頭面”。孩子滿一周歲,稱“夠周”,要燒“夠周面”分贈鄰里。外婆要送“夠周果”、“夠周衣”。孩子學(xué)步時,大人將刀從孩子胯下扔過去,叫“割腳絆”。孩子長到一二歲,母親將其裝扮起來,身佩小寶劍和歷書去外婆家,稱“望外婆”。
壽慶
俗稱“做壽”。舊時富裕人家60歲開始做壽。做壽一般是早1個月向親友、門生、下屬發(fā)請?zhí)?,?天布置壽堂,張燈結(jié)彩。壽堂正中放一把披著錦緞的八仙高椅,椅前擺一張圍有桌衣的八仙桌。桌上燭盤點燃1雙大金統(tǒng)蠟燭,椅后造壁擺1張長畫桌。桌中間放自鳴鐘,鐘左右各擺1個插著卷軸的帽筒。墻壁上掛1帽紅紙金字的壽屏。祝壽之日,做壽者穿錦緞壽衣,坐正中高椅上,受兒女媳婿及孫輩們的三跪九拜禮,并分子孫錢(用紅紙包好)。第二天最熱鬧,接待前來祝賀的來賓親友。當(dāng)客人帶壽禮到大門口時,專門司鑼的人敲雙聲鑼,高喊“客到”,樂隊奏樂,嗩吶絲竹齊鳴。做壽人正襟危坐高椅上,其長子侍立一旁。同輩親友上堂作揖,口稱“祝壽”。做壽人起身回禮。若下屬、晚輩上堂叩拜,則由其子代為回禮。若佃戶來賀,則不讓上堂,只收下壽禮,帶他去廚房吃餐飯就走。如果上司來賀,做壽人立即下堂,拱手作揖,陪入客廳敘談。拜壽結(jié)束,設(shè)宴請酒,一般辦3天酒。
生日的當(dāng)天晚餐最為豐盛,稱正餐。舊俗酒宴間幾道粉食點心必有一道用帶芽頭(俗稱“壽桃嘴”)的壽桃,客人吃壽桃時,不能吃掉芽頭,要先把芽頭掰下,放在桌上,稱留芽,意為后代也會長壽。 做壽的習(xí)俗,建國后已基本廢除。如今民間還有做生日和送生日的習(xí)俗。凡是長輩生日時,兒媳們做些老人愛吃的東西請他們吃,俗稱“做生日”。已嫁出的女兒,則送些壽面、糕點、生日蛋糕之類,有的還做新衣送去。
喪葬
用木板或門板在廳堂上設(shè)鋪位,給行將死亡的人睡,叫“移鋪”。將已死亡但未小殮的尸體放在廳堂,稱“擱板頭”。凡死在外邊的,尸體不準(zhǔn)進村,只可在村口、岙口塔棚停尸,稱“喪廠”。人死后,家屬的擇定發(fā)喪日子后,差人向四親九眷報口信,稱“話信”。同時在門口或堂前歷邊柱上,張貼黃榜,烈軍屬明大小殮日子時辰及入殮時應(yīng)避忌的生肖,然后將尸體入進棺材,稱“小殮”,俗稱“落材”。親友前來探望憑吊,稱“吊孝”。
發(fā)喪前,先祭祀,家人親友依次跪拜。祭畢打開棺蓋,將覆蓋在棺材上的大紅綢被蓋在死者身上。由木匠或找夫以斧擊棺三呼“留釘”(諧為“留丁”),而后把留下的一枚釘插在宗子頭發(fā)上。發(fā)喪儀式極隆重,棺材動身時敲鑼,放炮仗,吹嗩吶。沿途撒鹽米。路員宗祠、廟宇、橋梁、路廊、村莊,一定要孝子跪拜后,棺材才繼續(xù)前行。安葬有冷葬、熱葬之分:發(fā)喪到墓地,直接將棺材放進墓穴葬入地下,稱熱葬;另選地點搭一小瓦屋(喪屋),棺材過6個月、3年或更多年后,再入土安葬,稱冷葬。人死后還須“做七”,先后共49天。逢七打燈,施焰口,做道場。死后一周年稱“小祥”,俗稱“周年祭”或“周年”。但大多數(shù)只在人死后的次年正月初二設(shè)靈座,親友攜“座儀”前來吊祭,稱“拜座”。死后,首尾3年,稱“大祥”,可除去靈座。送神主入祖龕,稱“送上棚”。孝子孝婦,方可脫去素服。
建國后,提倡喪事簡辦,舊俗大部革除。人死后,主家在門口貼“訃告”,寫明死者遺囑,謝絕一切禮品等等。70年代后盛行送花圈、挽幛。送葬隊伍也不穿喪服,不用“開路神”之類,只用兩竿引路的魂幡,一地壽牌,一對喪鑼。80年代起,農(nóng)村大多數(shù)喪事由各地老人協(xié)會出面,提倡文節(jié)約,只送不吃。機關(guān)單位則興達花圈,開追悼會。但也有少數(shù)喪事大辦的情況。
祭祀
舊時民間重祭祖。大姓巨族聚居的村落,多建宗廟或祠堂。城鄉(xiāng)各地祠堂都很寬敞、講究。各姓都修有宗譜。宗祠內(nèi)供奉本族(姓)祖先畫像、木主(即牌位)。每年春、秋兩季,全族各聚祭、聚飲一次。清時節(jié)時,用羊、豬等牲禮,族人齊去祖墓行祭掃禮,稱“拜墳”。此外每逢七月半、冬至、除夕等重大年節(jié)或本家祖先誕辰忌日,由各家入祠單祭。祭祖之前,一般都先祭神。商家主祭財神,農(nóng)家多祭土地神。
縉紳大家還有家廟,一般民眾多在寢堂設(shè)龕,每年于祖先誕日、忌日二祭外,還有四明之祭。春節(jié)、清明、七月半、冬至、除夕等,各以時物為薦。士族大家還在每月之朔、望祭祀。 建國后,宗祠聚祭、聚飲之風(fēng)已廢,唯清明掃墓祭祖之俗仍然沿襲。農(nóng)家逢年過節(jié),仍有祭神祀祖的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