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增城“貔貅舞”
彥會氏
增城“貔貅舞”的起源
貔貅舞是增城當(dāng)?shù)乜图胰说膫鹘y(tǒng)舞蹈節(jié)目,又稱“舞客家貓”“舞客家獅”“舞醒獅”。它被人們認為是招財?shù)募楂F,故與僻邪的舞麒麟、舞獅一起,成為當(dāng)?shù)乜图胰嗽谛麓杭压?jié)或其它喜慶節(jié)目里,祈求吉祥幸福的一種民間文藝活動。目前,關(guān)于增城貔貅舞的起源,民間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它興起于明末,二是說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間,即正好是增城客家人大批遷入增城的年代,距今約270年。
增城“貔貅舞”的歷史傳說
增城“貔貅舞”有一個歷史傳說,其情節(jié)來源于《西游記》中的一個故事:
相傳唐僧師徒取經(jīng)路過一客家山村,見瘟疫流行,卻苦無救助之法。當(dāng)晚,觀音菩薩降臨,交給唐僧仙草一枝,蒲扇一把,吩咐他往昆侖山找貔貅相助,瘟疫即可解除。唐僧依照吩咐,讓孫悟空、沙和尚前往昆侖山找貔貅。兩人登上昆侖山,用仙草挑逗神獸,用蒲扇馴其天威,終于領(lǐng)得貔貅下山進村驅(qū)病魔除孽障??图掖迕竦镁让摽嚯y,從此貔貅便成為民間供奉和敬仰的一種神獸。增城“貔貅舞”的發(fā)展。
鼎盛時期(50年代-70年代初)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初是增城“貔貅舞”的鼎盛時期,這是因為當(dāng)時的“貔貅舞”表演不受性別歧視,男女都可參加。此外,那時的舞貔貅是維系客家各宗族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紐帶。
衰落期(文革時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藝術(shù)蕭條,政府干預(yù)活動的開展,貔貅舞頂著一個“封建迷信”的帽子很快消沉下去。由于貔貅舞活動的開展明顯受到當(dāng)時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限制,所以其發(fā)展逐漸走向衰落甚至瀕臨危亡。
恢復(fù)與發(fā)展時期(2005年至今)
直到2005年,在當(dāng)?shù)卣闹С窒?,增城區(qū)才成立了貔貅隊,開始排練已瀕臨失傳的貔貅舞,使其得以恢復(fù)和發(fā)展?,F(xiàn)今,每逢喜事、年節(jié)甚至開店鋪、建新房等,人們都喜歡用舞貔貅的節(jié)目來表達喜慶吉祥、祈求好運、五谷豐登和生活消費的美好愿望。增城“貔貅舞”的特征及表演過程。
與其它地方相比,增城貔貅舞的特點非常鮮明。
第一,道具外形獨特。除了長長的“貓身”,它圓圓的腦袋卻有一張猴臉,遠看像一個貓頭。
第二,“貓頭”的制作材料以泥巴和紙張為主,程序較為簡單。
第三,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樣化,有貔貅、大頭佛、猴子。
第四,增城“貔貅舞”中的貔貅,即客家貓,有性別之分。通常,如果出現(xiàn)一只“大貓”和一只“小貓”,則代表“貓媽”和“貓仔”;若只有一只“貓”出現(xiàn),則是“貓公”。
第五,增城“貔貅舞”的表演過程特色鮮明。每場戲之前都有“打四門”,即拜四方土地神的儀式。
增城“貔貅舞”的表演過程。
貔貅舞表演融合武術(shù)形成其專有的特色。表演中,兩只“貓頭獅”有時靜如處子,有時動如脫兔;大頭佛憨態(tài)可掬,舞步慢條斯理;黃臉猴機靈活潑,一會兒挑逗大頭佛,一會兒戲耍貔貅,駝背佛兩腿一跨,蹲著馬步就上場了,因為他老被欺侮,摔跟頭就成了最經(jīng)典的動作,但兩只獅子在他面前卻非常馴服,由他引上場后就蹲在貔貅兩邊看表演。舞蹈中雖有“搶青”的場景,但也有“還青”的過程,整個舞蹈有嬉鬧游戲,卻沒有打斗,人與獸和諧相處,現(xiàn)場氣氛熱鬧、祥和。
后來,“舞貓頭獅”又加入了武術(shù)兵器表演環(huán)節(jié),從最先的單人表演拳腳功夫,到后來的刀叉棍棒等兵器與雙人對打的表演,特別是雙人兵器對壘中的準、精技巧更是得到村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