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酒泉風俗和禁忌(2)
盼凝氏
5、肅州民間社火“扭秧歌”
肅州社火舞蹈的一種,其特點是在一個能轉(zhuǎn)動的圓盤(磨盤)中央樹一直桿,桿頂坐一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或十二生肖的動物造型,隨著圓盤(被車載)下面輪子的轉(zhuǎn)動,圓盤也轉(zhuǎn)動(一般由人手推轉(zhuǎn)),其它舞蹈隊形在其四周變動,行進表演,俗稱磨盤秧歌。磨盤是社火的核心,磨盤轉(zhuǎn)到哪里,社火隊伍到哪里表演。
6、肅州民間社火“舞獅子”
流行在肅州的獅子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從西域傳入肅州,很快傳到了周邊地區(qū)。它的主要特點是表演功夫過硬,動作高難。表演者在疊架起的多張方桌上翻騰跳躍,舉步輕盈自如,十分驚險又極為精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肅州蔬菜公司的獅子舞最為出色亦最為有名。
7、刺繡“布兜”
自明清以來,肅州年輕的媳婦和未出嫁的姑娘都有在父母或老一代婦女指點下繡香袋縫荷包的習俗,這種刺繡從春節(jié)前后就悄悄開始了,持續(xù)到端午節(jié)時為止,端午節(jié)那天,女兒們梳妝打扮一新,結(jié)伴出游,胸前掛滿了自己近半年來的刺繡成品,主要是內(nèi)裝香草的荷包或漂亮的香袋,它們五顏六色,造型新穎,所繡紋飾精美異常,與女子們相互映照構成流動的風景,走在路上引人注目而贊賞。
8、肅州民間傳統(tǒng)的社火舞蹈“跑旱船”
肅州區(qū)社火最傳統(tǒng)的舞蹈之一。其原理與太平車,福祿車一樣,只不過把車子換成了船的樣子。女子帶著船在水面上漂來漂去,做出水波輕漾,船隨水流之狀。一長須老艄公則雙手持槳在船的前頭或斜上方用力劃水,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動作逼真形象,乘船女子則乘著船兒跟著“艄公”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與艄公十分默契。因是陸地上行“船”,故名“旱船”。其生活氣息十分濃厚,藝術形象也較為生動。
9、裕固族傳統(tǒng)服飾
為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肅州區(qū)黃泥堡裕固族鄉(xiāng)采取政府補助的形式,為群眾訂做裕固族傳統(tǒng)服飾。時下,著民族服裝成為該鄉(xiāng)群眾的新時尚。
10、鐘鼓樓擊鼓儀式
鐘鼓樓座落在肅州城區(qū)中心的鐘鼓樓,是一座距今1600多年的古建筑藝術珍品,現(xiàn)今所見是清光緒31年重修的,它的基座有東西南北四個券門,門額題有“東迎華岳”、“西達伊吾”“南望祁連”、“北通沙漠”。鼓樓三樓內(nèi)有一口大鐘,每逢正月初一和十五,早晚各鳴一次,聲聞數(shù)里,與嘉裕關城樓的大鐘遙相呼應,后毀于文革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每年春節(jié)的社火匯演都在正月十五的鼓樓四周進行。鼓樓臺基上面東南西北各置一面大鼓,鼓手聽號令同時擂響。社火表演正式開始,鼓聲因高而遠,由此開始把該年的春節(jié)文化活動推向高潮。二十多年始終不變,鼓樓正月十五擊鼓鳴鐘漸成為肅州區(qū)的特色傳統(tǒng)。
11、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傳在我國西北廣大地區(qū)的一種民歌形式。這是一部用老镢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這是黃坡黃水之間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響遏行云,全掃靡靡之音;一聲入耳,蕩氣回腸,令人精神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