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葫蘆 遠去的生產工具
春嬌桑
點葫蘆是個什么玩意?現在的年輕人一聽這個名字就會一頭霧水。
點葫蘆是農村過去種地的一種工具,是種谷子、糜子、高粱點籽用的。那么,為啥叫點葫蘆呢?因為過去農村物資匱乏,種地農民只能用園子里結的干葫蘆裝種子。葫蘆的一頭鑿個窟窿,和一個空心的一米多長的方木條連接,方木條的一頭再和用笤帚糜子做成的扇形出籽口連接一起,這就形成了點籽用的點葫蘆。
點籽時,農民把點葫蘆用繩拴好背在肩上,一邊走,一邊用一個小木棍敲打著長方木條,葫蘆里裝的種子經過震動,通過方木條,一點點滑落到笤帚糜子做的出籽口上,種子均勻地散落在垅上,點籽的活就算完成了。但葫蘆裝種子裝得少,而且背著也不方便,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便把用葫蘆裝種子改成用布袋裝種子。布袋裝種子不僅裝得多,背著也方便,但點葫蘆名字沒有改變,一輩一輩傳了下來。
在吉林,每當春風吹綠了大地,草木萌生,滿目新綠,田野間彌漫著新翻的泥土氣息,春耕就開始了。那時生產隊的男女勞力齊上陣,扶犁的、點種的、踩格子的,開始了春耕生產大會戰(zhàn)。過去吉林農村種地,屬于傳統(tǒng)生產方式。生產隊把男女勞力搭配在一起,每4人為一盤架兒。一般情況下,每盤架兒兩男兩女。男勞力一個趕馬犁杖或牛犁杖趟溝,一個背著點葫蘆點籽,兩個女的一個是扶拉子的(扶住拴在犁后用兩塊木板合垅的器具),一個是踩格子的(將合垅的籠臺踩實)。背著點葫蘆點籽的一般都是農村老“莊稼把式”,因為點籽有許多說道,點稀了影響產量,點密了又長不開,種子放多了,會浪費,放少了,怕出不齊苗。所以控制撒種的數量和間距是要有種地經驗的。
我在農村念中學時,每年一到春耕的時候學校就放農忙假,學生要到生產隊參加春耕生產勞動。雖說在農村一年當中種地的活不算是最累的,但我是學生還沒成年,所以剛開始讓我揚糞,就是用鐵锨把冬天運到地里的一堆堆的糞揚撒開來。開春的時候、吉林地區(qū)風也不小,揚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與糞土的親密接觸,又臟又累,但是沒辦法,這一期間表現好壞還需要生產隊長給老師寫鑒定呢。那時參加春耕生產勞動感覺特別疲憊,躺在熱乎乎被窩里聽見生產隊長在外邊吆喝出工的聲音,真的不愿起炕。人們都說春困秋乏,春耕那陣子就是覺得覺不夠睡,天天從地里回來倒在炕上就能睡著。生產隊長看我太累了,就讓我踩格子,這讓我有機會近距離看到農村老“莊稼把式”用點葫蘆點籽的全過程。他把種子裝好后背上點葫蘆,點葫蘆對準犁開的溝,目光向下,步伐均勻,用一個小木棍“梆梆梆”地敲著,種子分散地撒下去,那聲音非常有節(jié)奏,還不時引來布谷鳥的叫聲。我跟在他的身后踩格子仔細地觀察著,盡管穿著那種高腰農田膠鞋,鞋子里還是進了不少土。每天回到家里,脫了鞋都能倒出一小堆土。踩格子要比在路上走累得多,一走就是一天,到后來腿肚子都發(fā)軟,每天都盼著太陽快下山,因為太陽下山,我們就能收工了。收工回到家里,雖然累得要命,但老“莊稼把式”用點葫蘆點籽的“梆梆梆”聲還響在耳畔,不時讓我想起“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農諺。
當下,吉林農村種地都用上了播種機,使用了上千年的點葫蘆已完成了歷史使命,在鄉(xiāng)村中也已難覓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