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岳山福德信俗
靈雨
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仙岳山土地公廟歷史悠久,始建于宋代,俗稱“巖仔內土地公宮”,為塘邊及周圍百姓所建。明正德年間,年久失修,而山生虎患,塘邊諸社民戶捐緣銀,重修土地公宮。明萬歷、清同治、宣統(tǒng)年鄉(xiāng)民屢有重修,并筑石級山路抵廟,遠近來拜,香火熾盛,逐漸形成祭祀土地公的民俗活動。改革開放后,眾多企業(yè)家和廣大信眾捐款、獻物支持重修寺廟,如今的仙岳山土地公廟氣勢恢弘,流光溢彩,薈萃木雕、石雕、剪瓷雕等諸多閩南傳統(tǒng)工藝,成為廈門市香火興盛的宮廟,每年接待香客約七百萬人。
仙岳山土地公廟坐落于仙岳山山腰,原稱半山土地公廟。1987年擴建。坐東向西,依山勢而建,由下而上共有四進。全廟建筑面積近5000平方米,占地近1萬平方米,為華東最大的木結構土地公廟。勢恢弘全國最大土地廟
氣勢恢弘的仙岳山土地公廟,讓人們顛覆了土地公職微廟小的印象。專家告訴我們,仙岳山土地公廟是目前中國大陸建筑最為宏大、最為精致的傳統(tǒng)木結構土地公廟。它是由非遺項目“閩南傳統(tǒng)建筑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陳和永技師設計建筑。
前殿精美的藻井、大屋頂下的斗拱、各種精美的石雕、木雕、剪粘、彩繪,無不展現著閩南建筑工藝雋永的魅力。光是石雕,就有浮雕、透雕、圖雕、影調,或沉穩(wěn)大氣、或精致細巧。木雕部分不但雕工精致,而且所用木料,更非同尋常。主殿用直徑2.4米的整段樟木雕造的福德正神神像,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高達2.56米,為各地現有土地公木雕神像之最;主殿、前殿的大門,均用整片進口香木制成,門上所雕門神與門板就是同一塊木頭,渾然一體,其中主殿大門高2.40米、寬0.95米、厚0.24米、雕像厚0.16米,為國內宮廟罕見。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為土地公誕辰,閩南稱 “土地公生”。每月的農歷初一、十五與初二、十六為月祭,每年的十二月十六為“尾牙”祭。民間活動有點頭炷香儀式,請?zhí)旃㈨灥鋬x式,送爐、進香等,其中迎神踩街陣頭和請戲謝神更是文化盛事。
在民間,土地公也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因為民間相信“有土斯有財”,因此,土地公被當地勞動人民奉為守護神。現今,仙岳山土地公廟及其信俗活動已經成為海內外信眾的共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