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縣與契丹族
感情的過錯
河北平泉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契丹族的發(fā)祥地。
“契丹始祖?zhèn)髡f”、遼史記載以及在平泉境內出土的遼三彩罐、龍鳳紋鎏金銀器等大量遼代文物,都證實了契丹人曾在平泉生活繁衍過。
平泉現(xiàn)存遼大長公主墓、竇景庸墓、會州城等古遺址、古墓群160多處,有館藏文物1.8萬件,遼金文物占70%。
2011年5月,“契丹始祖?zhèn)髡f”成功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中國契丹文化研究中心落戶平泉。平泉還提出了“契丹祖源、圣地平泉”的城市品牌,把契丹文化融入了旅游業(yè),計劃建立平泉遼河源契丹文化產業(yè)集群。
澤州園位于平泉縣城西山東麓,正對著縣城最繁華的大街,與縣城標志性景觀“水泉”遙相呼應。澤州園的主體建筑“就日館”是一座仿古建筑,體現(xiàn)了遼代建筑風格。整個建筑依山就勢坐落于五疊平臺之上,飛檐斗拱,氣勢恢弘,身處城市的任何一個位置,幾乎都能看到它那宏偉的身姿。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55歲病逝于扶余(今吉林四平西)。
耶律阿保機自幼聰敏,才智過人,經過多年的征戰(zhàn),把北方各族統(tǒng)一在自己的政權統(tǒng)治之下,建立起幅員廣闊的遼王朝。為日後中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做出了貢獻。飽讀中原詩書的耶律阿保機命人用300多個漢字作拼音字母,創(chuàng)造出了契丹文字。至今,俄語發(fā)音稱中國仍為“契丹”,可見其影響。
邵華澤題字的“就日館”是一座契丹文化博物館、中華菌文化博覽中心的綜合展館?!熬腿铡薄扔鲗μ熳拥某缪龌蛩寄?。
遼朝(907~1125年),是中國五代十國和宋朝時期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統(tǒng)治中國北部的封建王朝。
遼朝原名契丹,后改稱“遼”。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36年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后晉后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人關于自己始祖有這樣的傳說:一位久居天宮的“天女”倍感天宮的枯燥寂寞,她駕著青牛車,從“平地松林”沿潢水順流而下。恰巧,一位“仙人”乘著一匹雪白的寶馬,從“馬盂山”隨土河一直向東信馬由韁。青牛和白馬,在潢水與土河的交匯處的木葉山相遇了。天女和仙人,叱走青牛,松開馬韁,相對走來。兩人相愛了,結合了,繁衍了。
此傳說一直以口傳形式流傳于平泉縣及周邊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