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老調
永元郎
老調起源于冀中白洋淀周圍農村花會中的俗曲(河西調),受當?shù)馗咔缓驼f唱藝術的影響,約于清道、咸豐年間形成。因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且生凈兩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老調形成后,一直與以生、旦為主的絲弦班合演,藝人兼唱兩種聲腔,即所謂老調絲弦班。老調的伴奏樂器在河北梆子興起后吸收了梆子的大板胡和棗木梆子,故又稱老調梆子。
清光緒以前,老調沒有固定班社,演出主要在農村子弟會或玩藝會,藝人多是半職業(yè),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從清光緒年間至抗日戰(zhàn)爭之前,是老調較為發(fā)達的時期。光緒初年,班社日益增多,首先出現(xiàn)了韓大倉班、高老壽班,以后出現(xiàn)了小蓮花班、周福才班、杠子紅班等二十多個班社,同時涌現(xiàn)出二十多位較有成就的藝人。1890年,老調名家韓大倉帶領老調班進京,演出于天橋廣興園。這一時期,老調的演出范圍輻射到北至哈爾濱,南至安陽的廣大地域。
老調著名藝人周福才吸收和借鑒了昆曲、京劇、河北梆子、西河大鼓的優(yōu)長,創(chuàng)造出一套新的老生唱腔,改變了原來生凈不分腔的唱法;樂器伴奏也使用了蘇器,后又將大板胡改為小板胡。同時,他還向一些通音律、愛戲文的貢生、秀才等請教,請其釋詞、改句、正音,成為承前啟后的杰出代表。自此,老調形成東西兩路。以周福才為代表的東路老調,經(jīng)常活動于保定地區(qū)東北部,以演出《調冠》、《臨潼山》等文老生戲為主,注重唱功和做功,質樸抒情,善于刻畫人物;以蕭寬玉(杠子紅)為代表的西路老調,經(jīng)常活動于保定地區(qū)西南部,以演《下河東》、《太平城》等文武老生戲見長,注重靠架和武打,唱腔挺拔,動作豪放。
老調屬梆子聲腔,常用的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哭板等。文場伴奏樂器以胡板為主,武場與河北梆子同。
目前,保定老調劇團是該劇種的中堅。
老調代表劇目有:《山海關》、《鐵冠圖》、《楊家將》、《潘楊訟》、《忠烈千秋》、《楊金花奪印》、《母女倆》、《紅燈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