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春節(jié)習(xí)俗(2)
興邦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團(tuán)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fēng)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nèi)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一種咸味蘿卜年糕,食用時需經(jīng)火烤熱后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diào)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愿(臺灣地區(qū)稱蘿卜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后,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yù)先包好遞到他們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并系成一個小套環(huán),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正月初一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dāng)之后,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游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jié)日氛圍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臺灣同胞視為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