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嵐皋縣歷史跡遺址(5)
愛太累
藥王寨遺址
位于嵐皋縣花里鎮(zhèn)金寨村村委會東南200米,清代。該遺址為東北-西南走向,平面大體呈長方形,分為前后兩個寨子。其中前寨又分上中下三層,整個寨址的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寨墻保存基本完整,寨外墻高約5米,內(nèi)墻高2-3米不等,厚0.50—0.60米,用塊石壘砌而成,寨墻上有垛口、了望口、射槍口等。寨址正門(南門)寬1.2米,高2米,厚0.73米。拐角門(東門)寬1.48米,高1.84米,厚1.03米。進門向西兩米處有臺階五步,階面約0.20米,現(xiàn)損毀嚴重。臺階上為寨址的第一層,南邊有房屋兩間,原為觀察員居住房,現(xiàn)已被廢棄,僅存寨墻三堵。北邊原為觀察室和觀察員住房一間,寨墻基本保存完好。寨址東邊寨墻上有射擊孔13個,寬約0.42-0.61米,高約0.86-0.96米,厚約0.50-0.60米,?,F(xiàn)存較好。南北走向百步梯連接寨子上、中、下三部分。寨址中層有糧倉一間,長5米,寬3.5米,深4.5米。緊靠糧倉西邊有守倉房屋一間,墻高3.5米,長10米,寬8米。
進入寨址第三層,地面雜草叢生,十分荒蕪。了望四周群山,視野相當(dāng)開闊?,F(xiàn)存寨墻殘高2米,厚0.50米。東西長約20米,南北寬約9米,西墻有觀察孔兩個,距地面約2米,西南方向有通往后寨之門,門高1.77米,寬1.2米,厚0.69米。往西南行至約300米的另一山頂上,此為后寨,規(guī)模較小,面積約40平方米?,F(xiàn)殘存寨墻及寨門,墻高約3米,厚0.60米,寨門高2.5米,寬1.2米。此寨規(guī)模之大形制獨特在嵐皋縣極為罕見,對研究明清時期嵐皋開發(fā)史、農(nóng)民起義軍和地方武裝活動有一定輔助作用。
中梁寨址
位于嵐皋縣花里鎮(zhèn)西河村村委會東北一山顛之上,清代。該遺址為南北走向,大體呈長方形,整個寨址的分布面積約1500平方米。寨內(nèi)破壞嚴重,廢棄已久,雜木叢生,十分荒蕪。僅存寨墻一堵,殘高2.5米,厚0.5米,長約100米。對研究明清時期嵐皋農(nóng)民起義軍和地方武裝有一定輔助作用。
大灣棧道遺址
位于嵐皋縣孟石嶺鄉(xiāng)柏楊林村東南600米,年代不詳。大灣棧道呈東—西排列,分布長度約400米,下距嵐河河床3米高。分為3段,東第1段有???1個,方孔8個,圓孔3個,方孔長20-24厘米,寬18-20厘米,深16-18厘米,圓孔徑24-26厘米,深20-22厘米。間距0.6-1.7米不等。第2段有方形???個,間距0.40-2.00米不等。第3段有方形棧孔4個,間距0.40-0.80米不等。其中部分??谝蛐薰繁粴?。
墻院子遺址
嵐皋縣孟石嶺鄉(xiāng)柏楊林村村委會南300米,清代。該遺址處于嵐河北岸一突出的山崗上,地勢緩平。平面大體成長方形,長約200米,寬約80米。分為東西上下兩個院落,中間原有通道連接?,F(xiàn)留有東西一條規(guī)整的寨基,長約180米,高約2.7米,采用長約30厘米片石砌成辮子形狀,共分20層,每層厚約15厘米。因墻體極有特點,故被稱為“墻院子”。
由于村民的生產(chǎn)活動,寨內(nèi)建筑已不復(fù)存在,現(xiàn)已為村民居住場所。傳為白蓮教首領(lǐng)王聰兒屯兵抗擊清軍將領(lǐng)楊遇春之地。寨基塊石壘砌規(guī)整有序,在安康地區(qū)極為罕見,對研究巴山北麓清代寨堡和白蓮教具有一定的價值。
雙豐橋
位于嵐皋縣孟石嶺鄉(xiāng)雙橋村村委會北15米,清代。該橋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為半圓拱單孔石橋。由地方士紳鄧曉山,見地方“賭則輸數(shù)百金,訟亦費數(shù)白金,與其為無益之行,莫若廣有余之福,此橋之所由建也”。該橋建于大毛溝與小毛溝匯流之處,為東西走向,二溝兩橋,故名雙橋。
其中小毛溝橋已被洪水沖塌,大毛溝橋尚存??绱竺珳仙?,全長14.8米,寬3.05米,拱高10米,凈跨5米。橋體以青石條壘砌,兩端鋪設(shè)石階,面寬3.05,踏步寬28厘米,高20厘米。在二橋之間原有泗王廟,現(xiàn)僅存高約6米的廟基,有石門、石匾和六通碑刻殘存。附屬石匾額,素面,上有陰刻楷書“威鎮(zhèn)雙豐”四字,額橫長160×30×10厘米。“修雙豐橋”碣一通,長方形,幅寬1.54米,高0.86米,厚0.10米。主要記述雙豐橋來由,并對橋四周環(huán)境,以散文筆法細膩描寫,行文流暢,優(yōu)美。
碑文為陰刻楷書,共30行,每行21字,培元宋德隆攢,蕭齊、蕭斑珍書。“修雙豐橋捐資碑”兩通,長方形。碑文以陰刻楷書記錄修建雙豐橋募捐人員名單?!敖蚩€條規(guī)”碣三通,長方形,幅寬1.54米,高0.86米,厚0.10米。碑文主要記述禁毒、禁謠、禁嫖、禁敲詐勒索、禁欺哄拐騙。并維護道路等條規(guī)約3000字。此單孔橋跨度之大在安康地區(qū)極為少見,為研究陜南地區(qū)石橋的形制、建筑風(fēng)格提供了實物資料;碑刻內(nèi)容豐富,條規(guī)款項刊滿三石,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清末當(dāng)?shù)氐母鞣N社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羊角寨遺址
位于嵐皋縣溢河鄉(xiāng)展望村崔家梁東100米,清代。該遺址為南北走向,大體呈長方形,南北長約80米,東西寬約50米,整個寨址的分布面積約400平方米。寨墻毀壞嚴重,寨內(nèi)原有一廟,現(xiàn)已無存,只殘留部分石碑構(gòu)件、柱礎(chǔ)遺棄于寨北山梁上。寨內(nèi)雜木叢生,廢棄已久,十分荒蕪。寨址位于一突出山頂之上,原看形似羊角,故名羊角寨。柱礎(chǔ)兩件,高0.30米,直徑0.40米。
遺存石碑九塊,均為圭首。其中一通高0.63米,寬0.44米,厚0.07米,有碑坐。碑額陰刻楷書“經(jīng)堂石牌”,碑文字跡不清,嘉慶十五年款。其余均已風(fēng)化腐蝕。石鼓門墩兩座,高0.68米,寬0.85米,厚0.23米。門墩石鼓上有高浮雕臥虎及紐帶花紋。該寨址外型極有特色,對研究嵐皋縣清代地方武裝和宗教信仰有一定輔助作用。
芙蓉壩橋
位于嵐皋縣石門鎮(zhèn)芙蓉村東北約150米涼橋河壩,近代。芙蓉壩涼橋為單跨木梁橋,東西走向,橋長16.6,寬3.3米,毛石砌橋基。東橋基下立兩根圓柱,柱高3米,上架橫木以承橋面。橋面建有懸山頂涼亭,高3.3米,抬梁加穿斗式結(jié)構(gòu),24根立柱分三間四行排列。柱間距3,高2.3米,中間為1.5米寬的人行道,柱間套木板作橋凳用。橋兩側(cè)有高1.2米的護欄。亭面覆蓋青石板;現(xiàn)還有近百余名村民使用;據(jù)當(dāng)?shù)卮迕裰v,涼橋芙蓉壩橋始建于二十世紀中葉,2006年修繕。是嵐皋縣保存較完整的涼橋建筑。對研究石門鎮(zhèn)的歷史變遷、城市發(fā)展、商貿(mào)發(fā)展提供實物依據(jù);對研究陜南橋梁的選址、布局、工藝技術(shù)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