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 熬鷹
青隱籬
柯爾克孜族人與鷹,有著親密的關系。千百年來,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獵鷹之鄉(xiāng)”。在沒有槍支的歲月里,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一只好的獵鷹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人。過去,一只鷹的價格比一個柯爾克孜族姑娘的嫁妝還要高。養(yǎng)鷹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兒。辦一個馴鷹許可證要500元不說,這家伙每頓能吃兩公斤肉,還得是新鮮的。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為保護野生動物國家明令禁止馴鷹。兩年后,因為了解到馴鷹術是柯爾克孜族人千百年來的特有民俗,需要保護和傳承,禁鷹令才解除了。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著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只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yǎng)。馴鷹的柯爾克孜族人通常只誘捕雄性鷹馴養(yǎng),2到3歲最佳,否則馴化難度大。
在為主人服役一到五年后,獵鷹將重返天空,獲得自由——這是柯爾克孜族人與鷹的另一個約定。
一個出色的馴鷹人需要具備三種品質:愛好、穩(wěn)重、力氣。三者缺一不可。
捕鷹后為了消除鷹的野性,牧民們一般使用“熬鷹”的方法,一般鷹很傲不會吃人給的肉,馴鷹人就把它放在一根橫吊在空中的木棍上,來回晃動木棍,使鷹無法穩(wěn)定地站立,就這樣連續(xù)數(shù)十天,不讓它睡,鷹被弄得暈頭轉向,精疲力盡而摔倒在地。但就算摔倒了,也不要心疼它,要往它的頭上澆涼水,使它蘇醒過來,并且還不讓它睡著。之后還要餓鷹,一般要把鷹餓10到12天,只給它飲點鹽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鷹的脂肪熬得差不多了,身手才能敏捷起來。經(jīng)過這一番打磨,鷹的野性大都能去掉,馴服于主人。
柯爾克孜人把鷹分成三大部落,每個部落又分12個小部落,每個部落的鷹性格都不一樣。有的平和溫順,有的脾氣暴躁,有的身手敏捷……只有先弄清楚這些性格迥異的家伙,才能更好地馴服他們。
捕回家的鷹先用蘆葦管往嘴里灌水洗胃,然后將鷹架在馴鷹人的胳膊上連續(xù)5天5夜不讓睡覺,消磨它的野性。只要鷹犯困,就用木棍敲它的頭。這樣還能讓鷹逐漸適應主人,并最終產(chǎn)生依賴。幾天后,讓疲憊之極的鷹吞下用皮革裹著的肉,因為皮革不能被消化,轉天就會被吐出,同時帶出體內多余的脂肪,達到“瘦身”目的。經(jīng)過3至5次的吞吐,鷹的體重減少一些時,室內熬鷹宣告結束。
“熬鷹”過后還要“養(yǎng)鷹”。養(yǎng)鷹也有一套方法,馴鷹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讓鷹前來啄食,饑餓許久的鷹見了肉便不顧一切地撲過來,馴鷹人則一次次地把距離拉遠,而且每次都不給它吃飽。這樣反復進行,直到鷹能飛起來,啄到馴鷹人手臂上的肉為止。喂鷹的肉也有講究,必須是不含激素的鮮肉,各種動物的內臟也不行,臟肉、爛肉、有異味的肉都不能喂。
在進行室外馴鷹前,要把鷹尾的羽毛縫起來,讓它無法高飛;再用拴著繩子的活兔作獵物,讓鷹從空中俯沖叼食。過些時日,把鷹尾線拆去,在鷹腿上拴根長繩,像放風箏一樣在馴鷹人的控制下捕捉獵物。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鷹就成了獵鷹。
過去,鷹為主人捕獵?,F(xiàn)在人們不再需要獵鷹工作了。但柯爾克孜族人與鷹世代相襲的情斷不了。馴鷹成了一種消遣、一種樂趣。只要鷹往臂彎那么一站,柯爾克孜男人的日子就過得帶勁兒。就像草原上的漢子迷戀駿馬,城市里的男人向往靚車。駿馬、靚車和獵鷹,讓男人的征服與駕馭欲望得以釋放,使豪情揮灑自如。
在現(xiàn)代社會,獵鷹的作用已經(jīng)越來越小,牧民們僅把他們當作閑暇時的娛樂方式。但還是有一批一批的年輕人接過父輩手中的鷹,奔跑在空曠而深邃的山谷中,傳承著古老的民族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