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跳喪鼓
孤心淚
跳喪鼓是一種流傳于公安、石首、江陵、松滋等縣(市)的戲曲,由荊楚一帶祭祀亡靈的打喪板、喪鼓歌發(fā)展演變而來。
主要形式:
跳喪鼓的演唱形式為三人一臺,以唱為主,說、唱、舞兼具。說為唱中的插白,舞卻有別具一格的特色,演出時,放一桌一凳,一人坐著擊鼓幫腔,另兩人輪番演唱,以單面镲擊節(jié),踏著有節(jié)奏的步子,時進(jìn)時退,時面對面,時背靠背來回往返,激昂時還可以大跳。藝人將其舞蹈動作概括為:“右手筷子(簽子)左手鈸,上靠膀子丁字腳、三步半、朝前梭、背靠背、擦身過。二人對面笑呵呵,你一個歌,我一個歌,鼓聲不住歌不落?!?民國初年,跳三鼓的藝人走出靈堂,進(jìn)入茶社、書場作營業(yè)性演出,使曲目大有發(fā)展。
歷史由來:
由于土家族有以白虎為圖騰,把白虎奉為祖先進(jìn)行崇拜的傳統(tǒng),因此人們在祭祀性的“跳喪鼓”中,有以該舞蹈為媒介引魂歸宗觀念的體現(xiàn)。因此,在舞蹈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臉、擺尾、行走、捕食等動作。特別是表演“猛虎下山”時,表演者一躍、一挾、吸腿、躬身,然后相對逼視、撞肘,再緊接一個跳轉(zhuǎn)成弓步,同時輪右臂,口中發(fā)出陣陣的嚎嘯,其形象的逼真可謂地道的“猛虎撲食”。 伴樂在“跳喪鼓”的表演中,凡“大四步”、“大四門”、“小四門”、“跳喪”、“搖喪”等核心舞段,都使用6/8拍帶切分音的節(jié)奏,即每步用三拍,全腳掌深抓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顫身,兩腿交替進(jìn)行,恰如山中老虎穩(wěn)步行進(jìn)的姿態(tài)。所以“跳喪鼓”也被人們稱作“白虎舞”。
歷史淵源:
在湖南北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區(qū),流傳著一種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喪鼓”,又稱“跳撒爾嗬”。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要請師傅到家里來打喪鼓。當(dāng)夜,嗩吶高奏,鑼鼓喧天,鞭炮不停。喪鼓一響,相鄰村寨的人們齊來奔喪。 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fā)癢”;“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喪鼓送亡人”等說法,確實(shí)反映了土家人為老人進(jìn)入另一世界而欣慰和在祭奠亡靈,安慰生者時高歌狂舞的特殊感情方式。這種至今保存著古代巴渝舞和竹枝詞遺風(fēng)的傳統(tǒng)喪舞,載于唐代《蠻書》中的“其父母初喪,擊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仍可謂是最恰當(dāng)?shù)膶懻铡?/p>
在土家族喪俗中,因認(rèn)為莊子是喪俗擊鼓的始祖,所以在進(jìn)行有著一套固定程式的鼓舞表演“跳喪鼓”之前,必先由專門的擊鼓師傅配合開場的歌郎,以先猛擊鼓面一陣、再敲鼓邊為開場儀式,隨后請莊子到位后才可開始。
表演內(nèi)容:
“跳喪鼓”是在靈柩前由擊鼓師傅擊鼓,歌師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跳三鼓一般以兩人以上的雙數(shù)舞者在棺木前對舞,跳至高潮時少則可達(dá)百人,多則可上千人前來參與作舞和觀看。舞者交替上場直至天明,才收場送歌郎,進(jìn)行其它儀式。喪俗中的“跳喪鼓”舞蹈完全由男子擔(dān)任,女子不能上場,但卻可在一旁成為專業(yè)的看客而對舞者品頭論足地或大加議論或?qū)ξ鑸錾闲圩瞬l(fā)的青年男子暗送秋波,掀起一陣陣的捧場與喝彩。在整個舞蹈過程中,舞者邊跳邊飲酒地赤臂狂舞,充分顯示了他們的一派陽剛之美?!疤鴨使摹钡男螒B(tài)古老質(zhì)樸、張弛有序。激躍時如山風(fēng)呼嘯;文靜時似溪水潺流,令人神情激蕩、流連忘返。
表現(xiàn)特點(diǎn):
“跳喪鼓”有文舞和武舞之分,即“文喪”和“武喪”?!拔鋯省笔呛兔耖g武術(shù)相結(jié)合的一種跳法,基本動作有“虎抱頭”、“打人佬”、“牛擦癢”等十多個套路跳三鼓,動作幅度大,講究雄渾粗獷,所以非年輕后生不可勝任。它主要適用于兒孫滿堂的走“順腳路”老人的喪事,有賀喜送終之意?!拔膯省敝凶罹咛攸c(diǎn)的是“哭喪”,基本動作以“四大步”為主,但速度緩慢,唱詞凄涼,唱腔悲哀,情動處可催人淚下,一般只在“少年亡”中使用。 另有即興創(chuàng)作的《喪舞》,唱腔直接采用民間小調(diào)或自編笑話俚語,以鼓托腔,用極為夸張的小丑動作襯托舞步,詼諧有趣,十分惹人致興。特別是到了下半夜,人們已至精神疲倦之時,則唱以愛情和笑話為主的“葷歌”,使喪事逆轉(zhuǎn)為喜慶。
“跳喪鼓”的歌詞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贊頌土家先民開拓疆土,回憶民族歷史的;有反映先民圖騰崇拜、漁獵活動、農(nóng)事生產(chǎn)、愛情生活的;還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跡的等等,因此它對土家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深山存古韻,喪鼓延遺風(fēng)。雄壯強(qiáng)勁的“跳喪鼓”強(qiáng)烈地表現(xiàn)出一種維系整個土家民族之魂,造就出一個“餓死也要跳三年”豪放而樂天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