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廣東潮州名儒陳方平
斷念
陳方平(1827—1892),族名澤翹,字敬謹,號端崖,海陽縣古巷人,拔貢生,官會同教諭,欽加內(nèi)閣中書銜,加二級誥封奉直大夫。他是晚清潮州名儒、著名詩人,有《梅花書屋詩鈔》四卷及《詳注嶺南七家詩選》四卷問世,《潮州詩萃》(汕頭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以較大篇幅選載其詩約120首;其詩中聯(lián)句“云里三峰迎檻出,煙中一水抱城來”,幾年前還為潮州市廣濟橋亭閣征聯(lián)評委所選用,可見其長盛的藝術(shù)生命力。現(xiàn)謹對其生平事跡略述如下:
一、授業(yè)解惑 座下滿才俊
方平自少嗜學,博聞強記,清苦自勵,倜儻有大志。“咸豐甲寅土寇竊發(fā),隨乃父鶚秋公(名翱,邑庠生)率鄉(xiāng)團助官軍擊賊,以勞績保舉訓導,非所愿也,赴部注銷。”(王師愈《陳方平教諭傳》)然而科舉仕途,坎坷曲折,使他感慨萬端,他曾寫《生日》詩云:“……馬齒空驚長,鵬圖未覺伸,……獨恨揚名事,何時慰老親?”(《潮州詩萃》卷二十六)直到34歲,他才登咸豐辛酉(1861)拔萃科貢生,廷試優(yōu)等,但也只錄用會同教諭,“豈一片青氈,天竟有意限人才耶!”(李長榮《柳堂師友詩錄陳方平傳》)會同是瓊南的一個縣,清末時其自然及人文環(huán)境如何,如今我們只能從他的詩文中約略見其一二:“三日不雨床簟熱,四日不雨火中過。我生南州苦炎熱,遠到瓊南熱更烈”;“一城如斗大,廬舍總同蝸。環(huán)郭無三里,炊煙數(shù)十家。士風猶尚樸,土俗未知華?!?《抵縣城作》)。他在這處“四顧無相識,浩歌思遠賢”,“地僻應(yīng)無書可借,愁來尚有酒能澆”的異鄉(xiāng),最大的樂趣,是讀故人書信——“幾時窮???,竟接故人書。知足終希汝,勞筋未息予?!?/p>
清代教官,多老廢不任職,而他甫到任,廣修校舍,整飭學規(guī),選拔雋秀,懲處頑少。其具體工作情景及心緒,《夜坐書感效吳體》詩中寫得細致:“日日披閱勞我形(時在瓊府署襄校),偷閑偶坐堂前庭。未浮皎皎一輪月,已睹熒熒千點星。忽憶鄉(xiāng)園起太息,問誰水火援生靈。書生力薄究何補,北望臨風空涕零。”以一窺十,恕不贅述。
陳方平深得孔子“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精髓,對于出身寒門的苦學生,他是關(guān)懷備至的。如一位學生叫謝生,“饑軀走四方,來此海南陲。磊塊塞胸消無計,登高直欲賦五噫……”陳驚異于他的才能:“酒酣耳熱情未已,吐作珠璣復滿紙……更于余暇蓍雜錄,薈羅聞見作稗史”。遂勉勵他道:“謝生謝生且勿愁,我有一言解君憂。榮枯豐嗇尋常事,但得可傳便千秋。君不見、窮如孟郊,困如方干,當時潦倒誰青眼?詩名藉藉今仍留?!毕襁@樣談心論學的形式,庶幾近于現(xiàn)代人的“思想”工作,也難為這位陳教官了。
經(jīng)過十余年悉心以赴,瓊南士風為之一振。到了同治十年(1872),一向慨嘆于“倚閭競有慈親望,忍把天倫奪宦情”的陳方平,終因母老告養(yǎng)歸梓。一慣閑不住的他,在潮郡朱家花園設(shè)館授徒,文名大噪,遠近從學者日眾,可謂座下多才俊,往來無白丁。當其時也,嶺東雋彥如柯欣榮、陳占鰲、柯先榮、林殷臣、袁鎮(zhèn)、陳寶瑜等,皆為其高弟。陳方平的友人吳道镕嘗言:“余自辛巳客潮主韓山講席……日課院士,凡文詞稍中法度者,叩所學,咸出先生(指陳方平)門。”古巷“三山書院”也系陳方平倡建,于栽培地方學子,功莫大焉。惜乎毀于抗戰(zhàn)兵燹。
二、我法我用 健筆留詩文
方平學博,受詩法于黃香鐵、吳云帆兩先生。他反對某些詩人依傍門戶、死拘“體格”的做法,直指之為“謂升浣花堂,謂入青蓮宅。究之徒形似,精神不假借。優(yōu)孟肖衣冠,有識終見斥?!彼岢隽缩r明的觀點:“自我而論之,豈必過分析。上溯自風騷,下及諸名碩。誰則非吾師,均可細演繹。迨夫功力深,會心各有獲。我法從我用,何事若襞積。譬彼蜂釀蜜,只剩花精魄。又如水著鹽,不見鹽瀝液?!?《夏日過呂吉士孝廉與共論詩》)這種“我法我用”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與杜甫“轉(zhuǎn)益多師是我?guī)煛钡恼f法是一脈相承的,近于現(xiàn)代文學講究“蜜成花不見”的審美觀。
李長榮評其詩說:“君詩性情既真,才筆亦健,《詠史(樂府)二十首》,識高論正?!敝斾洝缎〕ⅰ芬皇祝?/p>
金狄來,二帝虜;康王歸,大器主。周宣光武同丕振,朝廷雖小多英雋。文臣誰?李伯紀,趙元鎮(zhèn)。武臣誰?岳韓劉吳威名震。燕云唾手何足云,義旗待取逆亮釁。佳士進,群賢鋤,三字獄,痛冤誣。文臣騎箕,武臣騎驢。侄皇帝,甘垢污;從今朝廷僅一隅??蓱z五國悲故土,誰知思陵非叔武!
對于南宋小朝廷,哀其不幸,痛其不爭,長短句參差錯落,情真摯而語沉雄,頗有辛棄疾的詞風。
而編輯《潮州詩萃》的溫廷敬則評說:“余以《詠史》尚非端崖杰作,其為集中之冠者,則惟《古風三首》,閎議卓識,不當僅以詩人目也?!爆F(xiàn)錄其《古風》一首:
始皇筑長城,當時叢怨詈。豈知后代人,守險蒙其利。文公制周禮,當時致太平。豈知后代人,泥法誤蒼生。今古本異宜,隨時寓沿革。所以三代王,不相襲其跡。大禮利用因,其余貴損益。
平實道來,綿里藏針,近于陳子昂感遇詩諷喻時政的特點。
陳方平是一個有著責任感的詩人,隴畝田舍,一風一雨皆關(guān)他詩情。他寫了不少關(guān)心民瘼語涉農(nóng)桑的詩,大有白樂天《秦中吟》的遺風。且看《雨》:
朝下雨,暮下雨;積水茫茫遍下土。禾麻水底作長眠,林鳥噤聲饑不語。暮不休,朝不休;欲行無地只弄舟。魚蝦驕入屋中游,屋中人在屋上頭。吁嗟乎,皇天胡降此疾威,仁愛好生理豈非。富者今瘠異昔肥,貧者流離將何依?
此詩將潮州久雨“做大水”的苦況,寫得活靈活現(xiàn)。這是潮地特有的洪災(zāi),若一味定格于詩圣、詩仙的“規(guī)范”,便無“魚蝦驕入屋中游,屋中人在屋上頭”的神來之筆,而“皇天胡降此疾威,仁愛好生理豈非”的詰問,更體現(xiàn)了作者愛民心切。其它,像“蒼生悲局促, 洪水動波瀾。萬寶泥中沒,諸烏屋上寒?!薄凹唇窬逓?zāi)雖已去,哀鴻中澤良可矜。四載瘡痍苦未復,有如病者初能興”一類詩句,所見多有。
總之,陳的詩作,題材豐富,風格多樣,體現(xiàn)了他“我法我用”的獨特主張。
三、家風傳承 后昆多建樹
陳方平有七個兒子,皆為清末民初才俊。陳方平與二子陳廉因才德俱馥,又注重地方文教,先后入主潮州“扶輪堂”,積極動員本地富戶捐資,幫助歷屆赴省上京應(yīng)試學生解決旅費問題。光緒年間出版的《海陽縣志》,陳方平是負責分纂的三人之一。
方平之孫陳克華,辛亥年間加入同盟會,參加黃岡起義和光復潮汕;民國時期任中將參議、國防部中將部員等職??箲?zhàn)時期任66軍160師少將參謀長、副師長、代理師長、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軍務(wù)處長、廣東省第五區(qū)行政專員兼保安司令等職,曾參與南潯、粵北、桂南等戰(zhàn)役,均獲輝煌戰(zhàn)果,獲得“抗戰(zhàn)勛章”,后在潮州西湖立“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并親撰《潮汕抗日戰(zhàn)記》一文,鐫于四面碑墩上(《潮州市志》有載)。
另一孫陳德燊,他自少經(jīng)商,信譽甚篤,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任“汕頭市南洋商會”主席;抗戰(zhàn)時期他帶領(lǐng)商會同仁推崇國貨、抵制日貨,深為人所敬重。
陳方平在海內(nèi)外的后昆有數(shù)百人,于士、農(nóng)、工、商各界多有建樹,限于篇幅,恕不贅述。
百年人物出公論,世事從來重精神。像陳方平這樣一位“鬢為吟詩白、心因授業(yè)勞”的士人,在市志、縣志中有記載,《潮州詩萃》也輯錄了他不少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