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縣榔梨鎮(zhèn)陶公廟會
小清新
陶公廟位于長沙縣榔梨鎮(zhèn)正街,漢代榔梨所屬為臨湘郡(今長沙)治。榔梨鎮(zhèn)處于瀏陽河畔,城市之郊,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而陶公廟又踞山帶水,鬧中有靜,是樂靜讀書、參禪悟道的好去處。
陶公廟建于梁天監(jiān)初年(公元502——519年),距今1506年,是當?shù)厥棵窬把鎏盏〞x太尉陶侃之孫)和陶烜的清名盛德而興建的。陶淡和陶烜是叔侄,兩人棄家修道,結(jié)廬修煉于榔梨臨湘山,后羽化成仙,成為體恤民生、有求必應的肉身菩薩。陶公廟因此而聞名于世。
陶公廟始為茅庵一椽,后歷朝修葺,不斷擴建,特別是清乾隆年間和光緒年間進行大建,形成了今日的占地53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的廟宇,由山門、戲樓、石級、大殿、側(cè)殿形成的龐大建筑群,整個建筑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匠人的高超技藝,無論屋脊、爪角、照壁、墻頭、照梁、吊檐、踢腳、欄桿、斗拱、門窗都恰到好處地選用了堆塑、雕刻、彩繪等多種藝術(shù)手法加以裝飾,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
舊時廟會抬菩薩出巡,都由官府迎送。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湖南大旱,湖南巡撫趙申喬親赴榔梨陶公廟迎接陶公真身菩薩進城求雨,儀式過后,果真“天忽大雨,水盈尺”。因此,陶公廟從建廟起,就一直受到歷代王朝的重視和保護。清咸豐二年(1852)清廷初封陶淡為孚佑真人,陶烜為福佑真人。同治十一年(1872)又分別加封“昭顯”和“靈應”真人之稱,并下旨將陶公廟祀列入禮部春秋祭祀名單。
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三與八月十七是陶公真人叔侄的生日,因而每到這兩個吉日,陶公廟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廟會。廟會當天,無論是本地還是外地人齊聚此處,拜陶公,燒福香,香客云集,達近十萬人流量。
燈籠串串枝頭鬧,花鼓飛車獅舞中。每年的正月十三逛廟會、拜陶公,成為了榔梨人世代沿襲的習俗,市民或攜兒帶女,或與鄰友結(jié)伴,趕到“六朝遺廟”陶公廟祈福新年。陶公廟與麓山寺、開福寺并稱為長沙三大古寺廟,除卻本地人會來到陶公廟祈求平安,更有不少外地香客慕名而來,每年廟會的人流量可達十萬。
近年來,街道在廟會開展舞獅舞龍表演、組織梨江書社的成員們現(xiàn)場潑墨贈字……榔梨陶公廟會已經(jīng)成為了一塊愈加閃亮的文化招牌。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前來趕廟會、朝拜的香客成千上萬,其中有來自川、鄂、豫、浙、閩、贛、粵、桂等地的香客。他們對陶公菩薩虔誠至極,用“朝肉香”的形式(將小香爐用線吊于手肘皮下)頂禮膜拜。
每次廟會,古戲樓上照例是好戲連臺,長沙城里的戲曲名角都登臺演出,有湘劇,也有京戲,整天整夜的連演連唱。唱得精彩時,有錢人爭相往臺上拋賞錢,窮人家則為之喝彩……。廟坪里,玩龍、舞獅、羅漢舞、竹馬燈等竟相上場,廟會成了百藝匯集之所。
廟會期間,商賈云集,買賣和交換物資的生意十分紅火。一時間,香火鞭炮不絕,香客、戲客人涌如潮,熱鬧非凡。這自然促進了陶公廟四周的經(jīng)濟繁榮。人們因為廟會的需要,結(jié)廬成市,首先形成了“三仙街”,接著逐漸形成了今日的望梨鎮(zhèn)。因此,有民謠云:“望梨街上不作田,兩個生期吃一年”。
陶公廟會已經(jīng)延續(xù)了1500多年,是長沙難得一見的民間節(jié)會。如今,廟會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舞獅舞龍表演、體驗民俗文化、品嘗地道美食……,陶公廟會也成為了長沙縣首個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