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 羊祜“墮淚碑”的典故
淺夏憶汐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戰(zhàn)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為妻。曾拒絕曹爽和司馬昭的多次征辟,后為朝廷公車征拜。晉代魏后司馬炎有吞吳之心,乃命羊祜(hù)坐鎮(zhèn)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十年里,羊祜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軍民之心;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zhì)準備,并在吳將陸抗去世后上表奏請伐吳,卻遭到眾大臣的反對。咸寧四年(278),羊祜抱病回洛陽病故,臨終前舉薦杜預(yù)自代。
羊祜是西晉初年的一員大將。當時,蜀國已經(jīng)滅亡,但東吳的力量還比較強大。晉武帝為了滅掉吳國,派羊祜以尚書左仆射的身份鎮(zhèn)守襄陽,統(tǒng)領(lǐng)荊州的一切事務(wù)。
當時戰(zhàn)亂過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難。羊祜到了襄陽后,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大力興辦學校,使平民子弟能夠上學讀書。這些措施很得民心,羊祜也受到襄陽百姓的愛戴。
在地理上,襄陽和東吳邊境接壤。跟羊祜軍隊相對峙的是東吳鎮(zhèn)軍大將軍陸抗的軍隊。羊祜用道義爭取東吳軍心民心,他每次跟陸抗交戰(zhàn),一定按照約定的日子,決不偷襲,決不布置埋伏。行軍時經(jīng)過東吳地界,士兵割了稻谷當口糧,必須向他報告吃了多少糧食,他便派人拿絹折價賠償。
羊祜和將官一起打獵,總是鄭重其事地囑咐只準在自己的地界內(nèi)。有時碰巧東吳將士也在對面打獵,雙方各不相犯。如果有受傷的動物從東吳境內(nèi)奔過來被逮住,他一定下令送還給對方。
即使東吳士兵過境擄掠被逮住,他也不為難他們。愿意投降的,他便接受他們投降;不愿意投降的,規(guī)勸一番便放他們回去。
羊祜的所作所為給東吳的士兵和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兩國的邊境逐步安定下來,出現(xiàn)了你不犯我,我不犯你,和睦相處的局面。
邊境安定以后,羊祜把巡邏和放哨的士兵減去一部分,讓他們開墾了八百多頃土地。他到襄陽上任的時候,軍營里的糧食還不夠吃一百天,士兵們開墾的土地生產(chǎn)糧食以后,儲糧逐漸增多,三年以后,軍中的儲糧已夠吃十年了。
當時,蜀國已經(jīng)滅亡,但東吳的力量還比較強大。晉武帝為了滅掉吳國,派羊祜以尚書左仆射的身份鎮(zhèn)守襄陽,統(tǒng)領(lǐng)荊州的一切事務(wù)。
當時戰(zhàn)亂過后,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難。羊祜到了襄陽后,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大力興辦學校,使平民子弟能夠上學讀書。這些措施很得民心,羊祜也受到襄陽百姓的愛戴。
襄陽城南有個風景勝地峴山,東臨漢水,十分秀麗。羊祜很喜歡游山玩水,常常率領(lǐng)幕僚登上峴山,詠頌山水之美。
羊祜在襄陽一共鎮(zhèn)守了十年,他的生活十分儉樸,家中沒有余財,連他收入的俸祿,常常散賞給軍士。他死后,襄陽軍民非常悲痛。為了紀念羊祜,在峴山上造了一座羊祜廟,立了塊石碑。一年四季,前來祭祀的人絡(luò)繹不絕,人們望著石碑,追憶羊祜,無不痛哭流涕。
接任鎮(zhèn)守襄陽的度支尚書杜預(yù)是羊祜向晉武帝推薦的,他看到襄陽軍民如此懷念和愛戴羊祜,便給這塊石碑起名為“墮淚碑”。
后來,“墮淚碑”這一典故,用來稱頌官員卓著的政績,表示懷念之情;或者泛寫傷心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