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蒲城晉王社火
樂家醬
陜西蒲城縣平路廟鄉(xiāng)晉王村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文太子重耳,因兄弟爭奪權(quán)利,相互殘殺,追殺重耳,重耳逃亡到晉王村河灘躲難,屯兵養(yǎng)馬,后回晉國繼位為晉王人稱晉文公。
因晉王村河灘地勢險要,南是洛河天險,東,西,北有百丈多高的最佳地勢,是重耳藏身屯兵養(yǎng)馬的好地方,晉王河灘有當(dāng)年安營扎寨遺址兩處。原蒲城縣文化館館長,蒲城縣三家村人趙作雨在《逸文拾卒》一書中提到重耳到過晉城,在晉王河灘躲難,此書已在全國發(fā)行。晉王村村北也有當(dāng)年操練千軍萬馬的跑馬場,在歷史上也有重耳在外逃亡數(shù)年的記載。因此重耳在晉王村躲難是真實的,晉王村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晉王村早在戰(zhàn)國秦和西漢時,人口就十分密集,繁榮,昌盛,因為村東有著大量的西漢貧民墓存和村角門外路西有大量的西漢火花骨灰公墓。從西漢到唐,晉王村周圍已有大量人居住,它就是晉王東灣,晉王秦家埝和現(xiàn)鐵路北單家埝、北埝上、王家莊子??上氘?dāng)年晉王是多么的輝煌,晉王從唐朝前到清朝都是以陳虎呼的。
晉王村的“社虎”與眾不同,在全國各地就是叫“社火”,幾千年來延續(xù)至今。晉王村的社虎歷史悠久,早至什么時間已無法考證,但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是很興盛的。
晉王村的先祖有較高智慧和才能,在晉王社虎中體現(xiàn)了這一點,利用以軸心為重心作為受力點向上平行、發(fā)展、最少可裝小孩童2個,最多可裝32個。在晉王東社的雙機(jī)子,西南社的老龍,西北社的轎車中體現(xiàn)了晉王先祖有著較高的聰明才智。再后來人們才發(fā)現(xiàn)以軸心為受力點在雜技高空椅中就是利用這一原理,并不是部分人們說的那樣,“社虎”的桌子下有石頭,這是很不科學(xué)的言論,晉王的社虎桌下是無任何配重的,更沒有石頭在下面。
晉王村的社虎以“險高及承重量大”而得名,并揚(yáng)名周邊各縣。晉王的社虎歷史悠久,晉王村的廟何時開始;晉王的社虎就何時開始。從古至今,晉王村每年打“社虎”的第一天,第一臺“社虎”就要到三義廟去上香,求關(guān)公保今年的“社虎”平安無事及人身安全。也就是說,三義廟的修建是為了“安全”才修建的;由于晉王的三義廟在唐代修建的,那么晉王社火在唐代就有。
晉王社火在方圓百里非常有名,據(jù)說也是記載在陜西省民俗志里。自小記事起,說起耍社火、看社火,就知道是正月十五晉王村要耍社火了。小時候?qū)ι缁鸬挠∠缶褪牵鸿尮男熘?,出來許多許多的高蹺、社火芯子,許多的穿著戲服、畫著妝的小孩被綁在高高的有許多分支和花樣的芯子上,下面被許多身強(qiáng)體壯的漢子抬著從村子里走過來走過去。下面的大人小孩在兩邊擁擠著,臉上帶著不同的笑容排成人墻歡歡喜喜的看著熱鬧,許多的小孩手里還拿著糖葫蘆、油糕之類的小吃……記得有一年,外婆帶著我去看社火,外婆讓我也去裝社火(就是也去穿戲服,化妝,飾演芯子的某個角色),我趕緊說不去,因為害怕我的腳底下被打個洞,釘在芯子上(那時候我以為裝社火的小孩是腳底下被打個洞然后插在鐵芯子上被大人抬著讓人看的);還有一個抬過來的大芯子,上面十多個小孩,芯子有點歪了,一邊高一邊低,我在旁邊看著給外婆說,你看你看那個快要倒了,外婆趕緊唬我說,不敢說要倒了,人家打亂說話的小孩。我趕緊閉嘴了。社火的記憶好久遠(yuǎn)呀……
小時候是純粹的看熱鬧,什么也不懂的。后來長大了,聽老人們講了些社火的看頭,覺著還是挺有意思的……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前用人臺的社火,變成現(xiàn)在用車?yán)9?jié)省了許多勞力的同時,感覺也少了些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