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君出與望君歸 華表漫談
黑白琴鍵
到過北京、參觀過故宮的人,都看到過天安門前后各有一對華表。柱身有巨龍盤旋而上,上方橫插一塊云板,祥云繚繞,柱頂蹲著一個名叫“犼”的瑞獸。除此之外,在都城橋梁和帝王陵墓前也聳立著類似的華表,造型略有差異,瑞獸有所不同。但是,唯有天安門前后的兩對華表,傳說蘊含了一些對皇帝施政的警示作用。
據(jù)傳,天安門后邊的一對“犼”頭朝宮內(nèi),叫“望君出”,是提示“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要一味呆在宮里,而是應當?shù)矫耖g去走一走,看一看,實地了解民間疾苦;前邊的一對“犼”則頭朝宮外,叫“望君歸”,是提示在外巡視的皇帝不要在民間滯留得太多,因為還有許多國事需要他處理。至于皇帝是否會這么做,那就另當別論了。
關(guān)于華表的來歷,學者們有多種說法。有說起源于古代道路標志的,有說起源于圖騰崇拜的,也有說起源于觀測儀器的,但是,我以為,起源于遠古“誹謗木”的說法,似乎可以尋覓到與華表的警示作用有某種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蛛絲馬跡。
相傳堯舜時代,這兩位執(zhí)政者為了納諫,即虛心聽取意見,就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之上分別樹立木柱,讓人們在上面書寫諫言,鼓勵人們提出意見和建議。據(jù)晉代崔豹《古今注》載:“程雅問曰:‘堯設(shè)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稀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即辨識道路)?!卑凑沾薇拿枋觯敃r表木的外形與現(xiàn)在天安門前后的華表大致相同,而其功能,除了書寫諫言,同時還可以作為路標。這也不希奇,凡路過的人們有什么話要表達,就便寫于上面也就是了,可算是一舉兩得。
誹謗何以是諫言?原來誹、謗二字的古義相同,均指“言其過失”,或者說“直言批評”,并無后世“無中生有,惡意中傷”的貶義。《呂氏春秋》曰:“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也證實誹謗與諫言屬同一性質(zhì)。
堯舜設(shè)“誹謗木”究竟是不是史實?當然大可懷疑,因為那時還沒有筆墨,文字也處于原始階段,根本不可能在上面書寫什么諫言;就算可以書寫,大約也就是在上面刻些表達意義的符號,但這種傳言至少說明一個歷史本質(zhì),即堯舜時代是可能存在某種形式的原始民主的,是答應老百姓講話,甚至批評的,是廣納人們的意見和建議的。堯舜二帝之所以被傳為“圣君”,或許與設(shè)立“誹謗木”倡導原始民主不無關(guān)系。
遺憾的是,原始意味的民主隨著帝王權(quán)力的強化,就逐漸地消失殆盡了。原先的“誹謗木”也在歷史長河中演變?yōu)檠b飾華麗、垂世長久的附屬建筑。這種由外表質(zhì)樸變?yōu)槿A麗、由功能實用變?yōu)檠b飾、由內(nèi)涵充實變?yōu)橐黄仗摰难葑冞^程,的確令人不勝驚詫。我們今天在欣賞它雕刻精美的外表時,回味一下它曾經(jīng)有過的內(nèi)涵,也不無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