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安慶鄉(xiāng)土童戲
雨寒君
早年,老百姓生活艱難,孩子們連溫飽都無法保障,卻享受著極大的自由。大人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小伙伴邀幫結(jié)伙,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精彩的游戲,盡享快樂時光。
兒時游戲有不少是各地相同的,比如滾鐵環(huán)、踢毽子、跳繩、跳皮筋、打彈弓、打蛋子兒(彈玻璃球)、拍洋畫、老鷹捉小雞、抓特務(wù)、跳房子(跳格子)等等。還有些游戲似乎是安慶獨有的,或名稱不同,或玩法不同。
砸鱉。用多張紙折成三角形或是正方形,厚厚的,稱為‘鱉’,使勁砸下去,形成氣流,把對方的‘鱉’掀翻,就贏為己有;
馳鱉。找來片狀青石,作為‘鱉’,于十多米外立一磚塊,瞄準用力擲出,‘鱉’在地面快速滑行,將目標磚‘馳’倒地者為勝。(馳,滑動);
沖鐵絲網(wǎng)。所有孩子分成兩邊,互相手拉手,開始時,扮鐵絲網(wǎng)的一邊指定對方?jīng)_擊的人,大家把手擺動起來,用‘大秧歌’的曲調(diào)唱道:“我們要求一個人”,隊列邊唱邊向前走三步,對方同樣一齊擺手問道:“你們要求什么人?”回答:“我們要求xxx”,這時xxx立即從對方行列里沖出,向手拉手組成的鐵絲網(wǎng)沖去,力圖把鐵絲網(wǎng)沖破,成功了就可以回到本方隊列,并帶回一個俘虜,如果沖不過,則會被對方鐵絲網(wǎng)圍住,成為俘虜,游戲重新開始,鐵絲網(wǎng)由另一方擔(dān)任。這個游戲很費時,往往分不出勝負;
打烏龜殼。大家坐成一排,伸出雙腳,一個人在對面拿著樹枝,挨個敲,大家念念有詞:“腳底腳底邦邦,邦到南山,南山劃船,是爾公公,是爾婆婆,大腳,小腳,烏龜,縮了,一支,大,老,殼!”數(shù)到殼字時樹枝落到哪支腳上,就縮起。再接著敲,接著念,不斷重復(fù),直到最后一支腳。這孩子就要受到懲罰。大家一對對頭抵頭,手搭在對方肩上拼成拱橋,受罰者從橋洞鉆過,大家‘嘟’嘴,唾沫飛濺,說是下雨?!盃柟?,爾婆婆”是否也能說明安慶方言與古語的淵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