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眼池的來歷
海昌郎
在東、西天目山麓,各有一個半月形水池,人稱“洗眼池”。清澈的泉水,叮叮冬冬注入水池,晶瑩透亮,猶如玉液瓊漿。傳說在南北朝時,梁昭明太子在這里洗過眼睛,“洗眼池”因此而得名。
昭明太子姓蕭名統(tǒng),是梁武帝的大兒子。從小就很聰明。五歲時遍讀《五經(jīng)》,還能數(shù)行并下,過目不忘哩。因為他德才兼?zhèn)洌粨砹樘?。他很孝順母親,當(dāng)他母親——丁貴嬪生病時,他早晚伺候,衣不解帶,本來胖胖的一個人,一下子瘦掉了一半。他母親死后,因為安葬隆重了一些,加上太監(jiān)鮑邈之挑撥,父皇甚怒。他一時不能辯白,又慚愧又氣憤,就和親近的崔張二臣,離宮外出,游歷天下名山大川。后來隱居在天目山,分經(jīng)編書。他所編的《昭明文選》三十卷,是流傳至今的我國最早的詩文選集。
昭明太子一行,出來天目山時,天黑山深,無處問路。忽然看見黑黝黝的山林中,透出一點燈火。他們急忙朝著燈光奔去,原來是個草庵,有個和尚在念經(jīng)。昭明太子恭恭敬敬的上前去問訊,可是任憑你再三問話,這個老和尚卻自顧念經(jīng),一言不答。昭明太子非常納悶,只好和隨從在草庵門邊坐下,耐心靜候。天快亮?xí)r,老和尚才合攏經(jīng)卷,過來答話。
這個老和尚叫寶志禪師。昭明太子就問他:“剛才有事請教,為什么不講話呢?”薄志答道:“因為我在念《金剛經(jīng)》,通篇都是印度原文,不大好懂,難分章節(jié),隨便停頓就不虔誠了,只得一口氣念完,才好和答話?!闭衙魈勇牶?,就說:“這多么不方便呢,讓我來給你分一分吧!”原來,昭明太子是通曉梵文的,他就端坐下來,翻開《金剛經(jīng)》,仔仔細(xì)細(xì)的翻譯,圈點起來,根據(jù)經(jīng)文的意思,分為三十二節(jié)?!督饎偨?jīng)》就是這樣分開章節(jié)的。
昭明太子由于連日奔波,加上專心分經(jīng),勞神過度,當(dāng)分好經(jīng),想站起來時,只覺得天昏地暗,兩眼看不到東西了。寶志就攙著他,先到東天目的水池邊,用清泉洗滌,左眼復(fù)明了;又到西天目的水池邊,用清泉再洗,右眼也復(fù)明了。因此,這兩個水池就叫做“洗眼池”。
經(jīng)過清泉洗滌,昭明太子感到雙目清涼,看得更加清爽了。他很愛天目山這個地方,就住下來讀書編文。住了好幾年,一直到他父親梁武帝查明冤情,派人來接他回宮。
到現(xiàn)在,東、西天目山,還有兩個“洗眼池”,附近有分經(jīng)臺、太子廟=太子庵等古跡,西天目山麓還成為雙清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