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生活服飾
卓逸醬
仫佬族的服裝很樸素,近百年來其服裝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
辛亥革命前,仫佬族普通人家,成年男子一生之中只縫制一件長衫,做客時穿著。其他時間都穿無領(lǐng)短衫,長度可掩蓋臀部,身寬袖大,前襟縫扣,開于右胸側(cè)面,俗稱“木桶蓋”,也稱“琵琶襟”。
1911年以后,男子穿琵琶襟衣服的漸漸少了,大都改穿大襟衣,即把開于胸右側(cè)的襟移到肋下,樣式仍與琵琶襟衫相同。這個時候,時興起“緊身衣”和“馬褲”,多在冬天穿。
1949年后,仫佬族的服裝大多已經(jīng)漢化了。80年代,更換上各式時裝,原來的服裝除一些上了年紀(jì)的人時有穿著外,平時少見了;節(jié)日盛會里,文藝工作者作為民族的藝術(shù)服裝,才穿著起來。
服道尚青--《廣西通志》載:“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愛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裝的特色之一。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將布放進染缸,用藍靛水浸泡,著色均勻之后撈起,用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滾化或棒槌敲打,這樣制作出來的布料閃閃發(fā)亮,美觀大方,經(jīng)久耐用。藍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視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們的“送嫁衣”都是用這種布料做成的。仫佬族婦女用這種布料縫制的圍裙、系帶用黑白棉線織成黑白相間的幾何圖案;裙邊由抽紗擰線織成網(wǎng)狀的花紋。姑娘們走坡時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人的“同年鞋”一定要用這種布料做成。而船形繡花鞋--送給老年人的禮物也非此種布料莫屬了,而腰帶、包頭布等物品,在這種布料上用小彩絲線繡上花、草、蟲、鳥圖案,更顯得生動美觀、栩栩如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