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節(jié)日飲食習俗
慧利
甘肅人對一年中各個重要節(jié)日是很看重的,由此也產(chǎn)生了許多節(jié)日習俗與講究。
大年三十這一天,甘肅人家家戶戶蒸白饅頭,煮豬肉、雞肉或牛羊肉。等天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天,大多數(shù)人家能吃到幾盤下酒菜、大碗肉或大碗酒。講究的人家一桌擺十二道菜,種類與一年十二個月對應。
過年美食,不僅僅是大魚大肉,更是心意的表達。無論窮富,過節(jié)的心情是一致的。過年美食中,尤其重視大團圓氛圍的營造。無論城鄉(xiāng),春節(jié)前十多天,各家就著手準備過年的美食了。再困難的家庭,年三十的一天都要蒸些白面饃頭,供正月的三天“年” (初一至初三)食用。
在甘肅,地域不同除夕晚上,全家要圍坐在一起吃的“團圓飯”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是“臊子面” (即長面條),又稱“團圓飯”、“寬心面”;也有吃炒菜、“扁食”、“餃子”的。在過去,人們生活不富裕的時候,多吃臊子面。如今年夜飯,就是千變萬化了,有傳統(tǒng)的臊子面,也有餃子,還有人家在酒店,訂好年夜飯;還有的人家吃起火鍋,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坐在一起,紅紅火火。
大年三十的臊子面,象征著長長久久。有人這樣記述:“手工面臊子面,制作有講究,選用上好的麥面,提前兩、三個小時用溫鹽水和好,放在盆里用濕布捂嚴。等面筋透筋出,拿到案上七揉八滾,三十二個翻轱轆,再來九九八十一個團團轉,面光了,手也困了?!?/p>
把面團暫時放下,捂住,回頭做臊子,切好蘿卜丁、豆腐丁、肉丁,再切好“九菜”,即黃花、木耳、油煎雞蛋薄餅、大蔥、香菜、海帶菜等等。臊子面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卜、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這樣既好看又好吃。
選鐵鍋一口,注清油,先炒肉臊子,再放入蔥姜蒜配料,最后加入準備的木耳、雞蛋、黃花菜、底菜入鍋,炒香,并根據(jù)需要再行調味。最后加湯,一鍋臊子湯就好了。
團圓飯,有菜沒菜,臊子面必須要有。不過菜也很重要,一般條件好的家庭做12道菜,象征一年的12個月。按照古老習俗,吃菜還有不同的講究,雞象征吉祥,吃雞時要將雞頭留下,意為“有好兆頭”;如魚象征吉慶有余,吃魚時要將魚頭留下,意為“有余頭”;芹菜象征一年之中要勤快;蔥象征聰明;;蒜象征過日子會算計;青菜、白菜象征一年清清白白。
晚上十二點前后,自然要吃餃子。在甘肅的一些地方,初一早上吃餃子;初五日,俗稱“破五”,城鎮(zhèn)人早上吃餃子,意為“咬破五”。農(nóng)村人早上吃蕎面攪團,取意“粘五福”。
慶豐燴菜,武威人春節(jié)最重要的美食
如今,過年吃餃子的人越來越多。武威人過年的時候,大年三十晚上要吃餃子,而且在餃子中還要包上錢,誰吃到了,就意味著新年會有好運。
“好吃莫過于餃子”的確餃子是許多人喜歡的食物,然而在武威農(nóng)村人們過年除了吃餃子以外,還要吃做上一大鍋慶豐燴菜。 慶豐燴菜是武威人過年最重要的美食。
慶豐燴菜的制作,非常有講究。做燴菜之前,先要做青粉。所謂的青粉就是用祁連山內二陰地區(qū)生長的青豆(豌豆)或者小扁豆,經(jīng)過篩選、清洗、浸泡等多道工序,然后磨成糊狀。這個過程大體類似于做豆?jié){的過程。等豆子全部磨成漿后,裝入大缸中沉淀,等水粉分離后,把粉裝入紗布中濾干,就成青粉(就是一種淀粉)。使用時將青粉充分溶解到水中,然后放入開水鍋中,成為青粉塊。最后將青粉塊切成排骨狀的塊。制作燴菜時,煮好肉湯,燴入丸子、炸好的洋芋塊、豆腐、蓮花菜、黃花菜 、木耳、海帶等。
在武威農(nóng)村人家,每家都要做好半缸慶豐燴菜,數(shù)量要讓全家人以及來拜年的親戚吃過正月十五。
青粉燴菜是武威人過年招待客人的“主力”,不論是自家人,還是來的客人,都呈上一碗慶豐燴菜,然后拾上炸的金黃的油果,雪白的大饅頭,把豐收的喜悅和來訪的客人一起分享。
青粉燴菜諧音慶豐匯財,有慶祝豐收,興旺發(fā)財之意,同時這種燴菜制作簡便,營養(yǎng)豐富,老少咸宜,故而過年吃青粉燴菜成為武威人的一道風景。
甘肅各地過年的美食,還要制作傳統(tǒng)的大碗菜:蒸扣肉、炸丸子、炸帶魚,做夾沙,做甜飯;自然也少不了,炸麻花、饅頭花卷、油包子。天水的酒碟,隴西臘肉,隴東土暖鍋,河西羊肉墊卷子,隴南碗碗菜彰顯著甘肅大地豐富多彩的文化。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每日三餐,早晨和中午一般是炒菜、燴菜,晚餐多數(shù)是“長面”和餃子。初四,飯食隨便。初五多數(shù)人家吃攪團,意思是吃了攪團可把一年的窮氣纏走。初六,飲食無講究。
初五的攪團,一年平安順利
以前,蘭州也有這個習俗,稱之為初五吃“糊涂攪團”,意思是吃了這個攪團后,一年就能平安順利。
初五后,人們可以出門了,婦女們就可以回娘家走親戚了。從正月初六開始,甘肅各地的社火都出來了,對農(nóng)耕民族而言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jié)也就來了。
攪團是甘肅各地常見的特色美食。用麥面、蕎面、玉米面、高粱面等,均可做出風味不同的攪團。攪團的做法比較簡單:先將水燒開,然后放入切片的洋芋,等洋芋快熟時,再一把把將面粉均勻撒入鍋中。一邊撒一邊攪動,等三根筷子,攪不動為宜。蕎面、玉米面、豆面加白面等攪團的做法和洋芋攪團的做法,大體一致。
攪團的吃法,可以澆臊子湯,也可以單獨和鹽、醋、油潑辣子汁子,蔥、韭菜湯,蘸著吃。也可以配以炒酸菜,炒洋芋絲,涼拌胡蘿卜絲、蘿卜絲等。
有講究的人家,也可以把這些菜全部擺上,吃個夠。
初七,傳說這天人的靈魂一早就要去冥府應點,直到天黑才能回來。人們?yōu)楸苊庠庋?,一早要吃長面,俗稱“拉魂面”,可把迷路的靈魂拉回來。
正月十五吃早飯忌見太陽,忌蒸饃,忌吃實心食品,以吃湯圓和包子為佳,也以此象征團團圓圓。大多數(shù)山村要做敬神的食品,稱為“燈盞饃”,以黃米或玉米面為之,形若金字塔,頂有小坑凹,盛上清油,放入棉花芯子,天黑后點著,家中婦女及小孩各持燈盞饃一個在滿院滿房子轉悠,口喊“尋蛐蜒”,示意驅趕家中毒蟲。待芯子燃燒完后,再把它吃掉。他們認為,這樣一年之內,就不會受百蟲傷害。
到了二月初二,家家炒豆子吃。隴東稱其為“嘣龍眼”,意思是,聽見鍋里爆豆的響聲,龍眼就睜開了,不至于龍?zhí)ь^造成地震。
立春后三十天為驚蟄,要吃雞蛋醪糟。驚蟄后,氣候轉暖,冰消雪化,萬物復蘇了。
此后,主要的節(jié)日食品是:清明節(jié)墳頭宴、端午節(jié)的粽子、中秋節(jié)的月餅、重陽節(jié)的重陽糕、臘八節(jié)的臘八粥、送灶節(jié)的糖雞糖狗等,這些食品既有禮儀飲食的屬性,又有信仰飲食屬性,而且絕大多數(shù)可以從信仰中得到詮釋。
臘八飯,臘八粥
進入臘月,等過了臘八,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了。按照講究,過了臘八過,就可以打掃衛(wèi)生,收拾東西,準備過年了。
那么,臘八節(jié)吃的臘八粥、臘八飯,就是甘肅人過年的第一道美食了。關于臘八粥的來歷,比較早了?!堆嗑q時記》中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這是關于臘八粥的記載。這種習俗,自古延續(xù)至今,各地都有吃臘八粥的習慣。人們熬煮的臘八粥大同小異。
但是在甘肅的另外一些地方,臘八節(jié)還有比較獨特的習俗。這天,人們要吃臘八飯。這種臘八飯是用扁豆做的,鄉(xiāng)親們俗稱扁豆子,看上去泛紅色,暗合民間民間流傳“赤豆打鬼”的說法。原來古代,每到臘月初八,都要用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民間稱此活動為:“赤豆打鬼”。
這種用扁豆臘八飯,流行在甘肅河西走廊的武威一些地方。做臘八飯,講究一個早,要在臘八當天出太陽之前,就要吃飯。所以,主婦們要在五點多就起床做飯。
臘八飯所選用的食材,都來自于當?shù)?。主料扁豆產(chǎn)自于河西走廊,面粉是河西走廊的。這種扁豆,一般在臘八前一日就泡好,或者在干鍋中炒一下。這樣扁豆就會變得易于煮爛。
臘八這天,人們早早起來就煮扁豆子。煮好后,按照人們的喜好,分為兩種制作方式。一種是下面片,當?shù)孛耖g俗稱旗花面,為菱形狀的面片。等面片煮熟時,放入鹽、少許味精,韭菜、香菜。此時,扁豆面片在綠色點綴下,香味漸漸飄逸。不過,還沒有到最香的時候。最后一步,只見主婦們將即將成熟的扁豆飯攪勻。在鍋里撒入蔥花、花椒,然后,用一勺熱油一淋,就聽“刺啦”的一聲,熱油熗出蔥花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一鍋香氣四溢的扁豆飯就好了。還有一種不放面片的,名叫糊涂飯,這種飯要放入提前炸好的麻花。
吃臘八飯還有講究。要在臘八節(jié)這天,天蒙蒙亮時,就要吃完。在許多人童年的記憶中都是裹著被子吃臘八吃的。吃飯的時候,不僅家人要吃。還要在柱子等處,涂抹一下,以示喜慶,以為祭祀各處神靈。
灶糖,灶橢橢,祭祀灶爺上天言好事
臘月二十三,打發(fā)灶爺上了天,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臘月二十三,是傳統(tǒng)的小年,預示著過年的氛圍,漸漸地濃烈了。人們也更加忙碌了,采辦年貨,打掃衛(wèi)生,布置環(huán)境,忙個不停。家里養(yǎng)了豬的要殺豬,沒有殺豬的,也要早早采買各類肉食。
臘月二十三晚上,人們要祭灶。這是為上天匯報家庭狀況的灶王爺餞行。祭灶儀式,隆重而熱鬧,掛上,請來的灶王畫像,要擺上豐厚的供品,有豬頭的要用豬頭,沒有豬頭的也要殺只大公雞,還要擺上早早準備好的祭品:灶糖、灶橢橢,以為祭祀。
祭完灶后,家人就要分食灶糖和灶橢橢。灶糖是一種麥芽糖,這種糖粘性很強,寓意將灶王爺?shù)淖旆庾?,只說好話,不能說壞話。灶糖被壓制成長條狀,或者一個個的小塊。吃的時候,掰斷就行了。灶糖的味道甜甜的,略微有點過甜,還有點黏牙。傳統(tǒng)民俗,總是先敬神,后敬人。
祭祀完灶王爺,不僅將灶糖分給家人孩子們,還要吃灶橢橢。灶橢橢是一種特殊的食品,也是祖祖輩輩相傳的做法。小時候是奶奶做給我們吃,后來媽媽做給我們和我的孩子們吃。今天早上,我還打電話向媽媽詢問灶橢橢的做法。民俗就這樣輩輩相傳。
灶橢橢的形狀,類似于蔥花餅,用的卻是發(fā)面。進了臘月二十日,家家戶戶都準備蒸饅頭,炸油果子。灶橢橢,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道小點心而已。
臘月二十三當天上午,祝福用發(fā)好的面,做成拳頭大小的劑子。然后,搟開成餅狀,摸清油,撒上香豆子粉,再卷起來。入鍋后,壓成五六厘米大小的圓餅,放到平底鍋中烙熟。
精心制作的灶橢橢,外脆里香,一圈一圈剝開,入口香氣四溢。它是喝磚茶時的絕配。喝茶吃餅,濃濃的茶,香脆的灶橢橢,驅走了冬日嚴寒。